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首页图片

季羡林先生病逝 北大已成立治丧工作组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07-11 12:19:29 来源: 中原网综合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11日因病逝世

  哲学宗师思无涯 国图馆长书有香

  灵堂设在国图南区学术报告厅,17日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0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庆祝建校110周年庆典上,北大校长许智宏(右)、党委书记闵维方(左)为任继愈(中)颁发北大杰出校友奖。新华社发   

  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任继愈先生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至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任继愈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学术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他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宗教研究机构,培养了几代中国哲学史和宗教学研究人才。任继愈先生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名誉馆长期间,牢牢把握国家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和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国家图书馆新馆及数字图书馆建设、国内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文献保护与抢救等工作,使国家图书馆迈入了世界图书馆先进行列,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悼念任继愈先生,国家图书馆将于7月13日至7月15日期间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学术报告厅设置灵堂,供社会各界人士吊唁。7月17日上午,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任继愈遗体告别仪式。

  人生脉络

  主席赞他“凤毛麟角”

  1934年,中学毕业的任继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是他最想读的一个学校和最理想的一个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读哲学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与先生同进哲学系的有十几个人,最后只剩下3个人,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任继愈以研究中国哲学史著称,而当初他的兴趣在于西方哲学史,大学三年级的一次长途跋涉奠定了他未来的人生和学术走向。那一年,也就是“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大决定南迁,任继愈随校南移至湖南衡山脚下的北大文学院,半年后又迁往设立在云南蒙自县的西南联合大学。任继愈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湘黔滇旅行团”,走了将近两个月,行程1300多公里。“这次旅行,使我有机会看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败落。”任继愈后来这样写道,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理想如何与眼前的农村现实发生关系。

  毛泽东启发他研究宗教

  任继愈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曾被毛泽东誉为“凤毛麟角”。1959年10月13日,毛泽东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后来,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目前,在学界,公认任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

  余音回响

  谈中国的宗教: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宗教。可以说,文化的起源来源于宗教,一点都不过分。儒教也是宗教,而且是中国式的宗教。

  谈宗教与哲学: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吃饱喝足之后就安静了,人的好多问题却是在吃饱喝足之后产生的。人需要关心最后的结果,渴望了解死后的生活等。解决这些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宗教,另一个是哲学。

  谈哲学与自己:我的一些成果,一半靠自己的努力,一半靠机遇和外部环境条件。我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成绩不是最拔尖的,但是我有上学的机会而别人没有,这是我的机遇。后来我考上大学,这也是我的机遇。别人将求学的机会让给了我,我应该回报社会。好比一桶水,你不能光是从里面舀水,你还得往里面加水,这桶水才不会枯竭。

  谈人生经验:我的人生总的来说比较乐观。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近百年来,中国始终是在进步的,至于其中我个人的一些挫折和得失,是不重要的……

  各方评价

  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

  任继愈是国家图书馆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馆长。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曾评价说:“任先生是图书馆界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资深学者,这面旗帜和国家图书馆的地位是相称的,把许多专家学者、知识界以及社会上关心图书馆事业的人们吸引、聚集到这面旗帜下,大大提高了国家图书馆崇高的学术地位、文化形象。”

  杜继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在学术上,任继愈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杜继文说:“他特别能采取平等的态度来研讨,跟学生在一起也特别随便,从来不会用自己的身份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任继愈90岁生日时,学生想为他做寿,但是他没有同意,只是进行了一个很低调的学术研讨会。本报综合报道

  1.如果没有社会的培养,就没有个人的成才。我40多岁的时候编《中国哲学史》,当时恰好找到我,如果找到别人,也一样能编出来。如果我就此忘乎所以,以为我就是了不起的哲学家了,这和我的实际情况不符。

  2.文化建设,首先要有文化的积累。现在的青年人读古书已经有些吃力了,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后人再做古籍整理,肯定要比我们花费更多工夫。在这方面,我们这一辈人还有一些优势。我们多做一些工作,后人就能省些事。

  3.不出全集,是因为我自己从来不看别人的全集。即便是大师之作,除了少数专门的研究者,其他人哪能都看遍?所以,我想,我的全集也不会有人看。不出全集,免得浪费财力、物力,耽误人家的时间。

  4.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只顾眼前、缺乏理想,就没有发展前途。这个地方工资待遇1000元,那个地方待遇1200元,就奔了去,另有待遇更高的,再换工作岗位,不考虑工作性质,缺乏敬业精神,这很不好。

  生平简介

  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

  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硕士)

  1942~1964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64~1985年任中国科学院(现属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

  1987~2005年1月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编辑:徐超 徐珂珂)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