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首页图片

从3厘米粗长到抱不住 徐先生感慨万千(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07-10 08:35:09 来源: 中原网综合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从3厘米粗长到抱不住 徐先生感慨万千(图)

   每个树坑都有严格标准,市领导亲自拿着钢条量

  “那些法桐买回来的时候才3厘米粗,精心护理了一年才养活,就跟个孩子似的。”“我们单位负责种了人民路上的部分法桐,每到周末我都会去看看我种的树。”昨日,晚报寻找为人民路种下“绿色隧道”功臣的征集信息一刊发,市民纷纷拨打晚报热线提供线索,许多种树人给记者讲述种树故事,带记者去看当年种下的树。

昨日,市民徐田州找到了当年和哥哥一起栽下的小法桐,50年过去了,站在大树下,徐先生感慨万千。

  “种树不像盖房子,房子扒了一年能再建,养好一棵树需要更多时间和爱心”

  昨日上午10时,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来到晚报,他就是晚报昨日报道的“大雨中小法桐被冲向金水河,兄弟俩踩着泥水护树”中的弟弟、65岁的徐田州。徐凤州老人由于腿不方便没法出门,在徐田州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徐凤州老人家。

  “树长那么大不容易,种树不像盖房子,房子扒了一年就能再建起来,养好一棵树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爱心。”这是76岁高龄的徐凤州老人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老人是1951年省林业厅从开封迁到郑州时来郑的,当时在郑州林场工作,负责培育树苗、造林,算是郑州第一代林业工作者。

  “现在法桐长得已经抱不住了,当时买的时候直径只有3厘米”

  “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当时的省政府定在人民路和金水路,老新市区的衔接使得人民路、金水路成为当时郑州最繁华的地方。”徐凤州老人说,为把人民路和金水路建设成为景观大道,选择栽植什么品种的树木作为行道树尤为重要。当时主管城建的市领导和当时省农科院的领导经过研究和规划,最终决定栽植法桐,法桐适应性强、生长快、易修剪、遮荫效果好、病虫害少的特点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老人说,现在法桐长得已经抱不住了,当时买的时候直径只有3厘米,每一棵要几毛钱。“这几毛钱在当时已经很贵了,为了降低成本改成买法桐树条,在苗圃里培育成树苗。”

  “每个树坑都有严格标准,市领导亲自拿着钢条量”

  “当时我们在要栽植的地方画上一个树坑圈,平均5米一棵的间距,然后由负责的单位挖坑,坑挖好后我们检验,合格的发树苗,再由负责承包的单位种上。”老人开始一边比画一边给记者讲述当年种树的过程。可是种树为什么还要验坑呢?老人严肃地说:“那可不是?当时做工作都是非常认真的,挖树坑是有严格标准的,市领导还用一根钢条做标尺,一个坑一个坑地认真验收,不达标的重新返工。”

  “真的不容易,从挖坑到验收发树苗,每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严格的还不止这些呢。徐凤州老人说,浇水也很有讲究:“树种下填土的时候,要在土填到一半时浇两桶水,树种好一般是一个月发芽,这一个月内要浇水3次,随后是一个月浇一次水。真的不容易,从挖坑的大小、深浅,到验收发树苗,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老人说,经过市民一年的精心养护,人民路上种下的法桐树90%以上都成活了,“长了55年,现在枝繁叶茂不容易”。

  在采访中,徐凤州老人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容易”。最后他说,砍一棵树可能需要几分钟,但是长一棵树却需要几十年。“非要动不可吗?如果这树没了,我们都会心寒的”。 (郑州晚报记者 李丽君 实习生 孟丽君/文 晚报记者 王梓/图)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