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北川废墟 带着伤痛维生的人(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05-05 08:40:24 来源: 中原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人物档案 余顺友 52岁,北川任家坪第六村民组组长 2008年5月12日,地动山摇时,反应快的余顺友从屋子里飞速跑出。 几分钟后,世界安静了。 他从一块石板裂缝中将邻居家的女人拉出来,自己却被断瓦残垣压住。 几个月后,他伤愈回家,那个家已经没有了。 领救济的日子快要过去,他觉得,自己还活着,不该被打倒,地震都没有消灭他,今后的日子更不能打倒.......  

  核心提示

  他们从废墟中爬出,发现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家园、亲人,没有了房子,没有了生计,他们将选择离开远行还是留下?在北川县城的废墟外,从老县城封锁区到任家坪收费站处,一条以旅游纪念品为主的商业街逐渐发展起来,那里的主导者是劫后余生的北川人,他们不愿意离开,怀着对北川新县城的憧憬,借着人们对北川县城的关注,借着这个已经成为历史的沉重的废墟遗址,走上谋生之路。这是否是在出卖自己的伤痛?我们找到了北川废墟上第一位营生的创业者余顺友,“那时候集体茫然,要么成日以泪洗面,要么大吃大喝,没得事情可做!”随着外界不断“走”进来的“纪念者”,北川人开始察觉,原来一切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接着,第一家生意店出现了。余顺友总强调一句话:“人不能生活在过去!”

  

  2008年5月12日,一个让世界哭泣的日子,历史永远记载下了这一天的中国汶川。

  一年的时间就要过去,这是一个被彻彻底底改变生命、生活与方向的一年。

  2009年4月中旬,郑州晚报3名记者踏上了汶川回访的路程,以我们的方式记录了亲人的生活片段……

  废墟。商铺

  “放轻你的脚步,放低你的声音,给逝者一个安宁。”

  在北川废墟中竖着很多这样的牌子,与一年前不同,没有求救声、救援的紧张吆喝声,这里极静,断瓦横亘的泥土间,已经冒出青草和野花,山崖上爬山虎爬得密密麻麻。

  一座震裂倾斜60度的废楼前,一棵树顽强地支撑着那座倾斜废楼,即使弯了腰,仍发出茂盛的绿叶。

  两位山民迎面走来,他们背着箩筐和麻袋,要穿过北川废墟,前往任家坪。

  他们慌着从箩筐里取出山里采来的鲜枇杷,让我们解渴,他们说,这些拿到任家坪可以卖掉。

  他们是不愿离开北川的北川人,即使北川只剩下废墟。

  从任家坪收费站至北川老县城废墟入口,并列着数间木头房子,每间陈设少量货品,周边还有一些地摊。

  北川人说,这条商业街出现已大半年,是地震后北川人自己盖的。因为震后现场清理结束,有许多人来这里参观和拜祭。

  他们会向当地人买一些东西,这些商品包括羌族服饰、手提包、藏饰、鲜花,还有以四川味为主的佳肴。

  有种独特纪念品也在出售之列,由地震废墟、救援现场组成的图片,北川人用打印机打印的照片,还有与地震相关的各种光盘、纪念册,每样物品的一角上都刻着“汶川地震纪念”这几个字。

  出售这些纪念品的人,几乎都是从废墟里爬出来的。

  劫后。余生

  北川人余顺友是自己从废墟里爬出来的。

  2008年5月12日那天,地动山摇,一向反应迅速的余顺友从屋内狂奔出去。

  耳朵内混杂着巨石碰撞声和人的尖叫声。

  他抱头停在一处,几分钟后,世界安静了,一位妇女撕心裂肺的救命声传来。

  不远处,有个女人夹在坍塌的房屋石板裂缝中,只露出双手。余顺友用尽力气将她拉出,才松口气,“轰隆”一声,自己又被新坍塌的石板压住。

  余顺友的四周一片黑暗,背部疼痛,似千斤压顶,缓过劲后,他瞅了瞅四周,挪开前方的一块碎石。

  他知道,自己绝不能死。一块一块地扒……

  余顺友爬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他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还活着。

  背部骨折,他听话地被救援人员“倒腾”了几次,从绵阳九州体育馆到陕西军区医院,再到绵阳医院,再到任家坪的板房。

  他有段时间脑子是蒙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捱着日子等身上断骨重新长好,迫不及待回到北川,他才知道,家没有了,哥哥、嫂子、侄子也没有了,一家八口人,少了一半。

  余顺友在外地医院疗养时也看了电视,但他一直不敢相信。

  从废墟里走一遍,站在已夷为平地的自家门口的土地上,他才相信,这真的是北川。

  吃救济、穿救济、住救济、领救济金, “北川什么都没了”。

  余顺友那时回想起在陕西医院,一些当地志愿者赶到他的病房,拿出钱往他手里塞,他回绝:“要不得,我是村民组组长,以前也做生意,等地震(善后)完了,我伤好了,这一双手还能赚到钱,能养活自己。”

  回到北川,他才发现,一切都归于零。

  他和所有北川人一样,只活下一条命。

  空虚。创造

  余顺友说,北川人那时候集体茫然,要么成日以泪洗面,要么大吃大喝,“没得事情可做!”

  救济款每月人手200元,几乎一分花不出去,“没得地方买东西!”

  有一部分人,离开了北川,去外地投靠了亲戚或打工,有一部分人,拾掇出几分地,种些蔬菜。

  剩下的人,日子一天捱一天。

  援建北川的人来了,有工地项目,余顺友前去打探,想应征帮工,但人家都带足了人手。

  余顺友每天只是发呆,他担忧着,灾区的救济发放至2008年11月底就停了,这么混日子,要到何时。

  渐渐地,有人来北川参观。一次,几名饥肠辘辘的外地人向余顺友抱怨“没得地方吃饭”时,他突然有了想法。

  从亲戚那里借来钱,余顺友跑到绵阳市批发了一些肉和调料。之后,北川县第一家卤肉摊开张了,他没有想到,生意非常火爆。

  外地来访的人越来越多,余顺友又带着女儿跑到附近的羌族手工场批发工艺品、服饰,也卖得很好。

  这家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稀松平常的卤肉摊,因为身在北川,成为一个焦点。北川人开始察觉,原来一切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有了目标后,北川人开始向他靠拢,没多久,卤肉生意开了七八家,这时,余顺友觉得该改行了。

  游人越来越多,2008年10月份,余顺友发现游客猛增,一天客流量能达到2000人。许多人都向北川人打探地震时候的情景。

  余顺友很健谈,他用新买的手机拍废墟照片给游人看,解释这里原先是哪里,什么样子。

  又一个想法逐渐萌生,这么大的地震,如果把地震照片做成纪念品,应该有人会买来留念。

  余顺友拿着自己的手机,开始在北川的废墟中穿梭,每拍一张图,他都会心疼,北川的人都会刻意回避那片废墟,在那里待久了,泪都止不住地流。

  余顺友很坚强,心疼归心疼,但管住了自己的眼睛。将照片拍好后,拷贝、打印、过塑,一张张关于地震的照片摆上了摊位,余顺友卖10元3张,生意络绎不绝。

  过去。未来

  北川的“地摊一条街”就这样在余顺友的带动下活跃起来,北川人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重新赚钱,重新积蓄,到时候去新北川购房子,做生意。”

  以前做生意的加入经商的队伍,没做过生意的也摆了摊。

  余顺友作为村民组组长,每次组织开会,他都向上面建议,应该在北川废墟附近建一些商铺,带动大家创业,他觉得大家得谋个长久的活路。

  很快,北川人民得到了支持,政府送来了建筑材料,北川人自己动手,建立起一条商业街。

  到现在为止,那条路仅卖地震照片的有8家,饭店十几家。已经吸引了河南、重庆的人来此做生意。

  照片卖得多了,余顺友又开展了新项目,刻录了地震资料的光盘出售,约算一下,自打出手做生意,卖出的照片已上万张。

  你是不是北川人?有些外地人见余顺友生意做得井井有条,对地震的情况了如指掌,问什么说什么,颜面丝毫不带悲悯之色,对他提出质疑。

  他并不气恼,如实解释,人总要活下去,我没必要故意编瞎话。地震来过,人就得一辈子低沉吗?

  余顺友不喜欢安于现状,总是有新的想法,政府每出一个关于北川的新政策,他都习惯分析展望一下。

  3月19日,北川县政府发布通告,从3月20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北川地震遗址”为内容,组织参观考察活动,并禁止旅游车辆穿过。

  余顺友说这样直接造成客源减少,有时候,他一天一张照片都卖不动。他清楚,北川从来没有开放过“地震灾区游”,大部分的游客都是跟小旅行社或者私自前来。有些人对死者不敬,把这里当风景游览区,把北川废墟当儿戏,这样影响不好。但他觉得,大部分人还是怀着敬意的,最主要的是,这些留下来的北川人要生活。他现在开始担心,5月12日,任家坪的主路开工修建,以后要建博物馆,他们这条商业街就要拆迁。

  他已经看到,许多商户弃商从农,重新开山种地,像他这样坚持的人,也不会坚持得太长久。

  4月26日下午,余顺友坐在自己的摊位前,一只手摸着下巴,上身前后摇摆着,双眼望向山腰,那个北川人用来祭奠死者的“望乡台”的方向。

  他说自己还没想好以后怎么办,他知道等北川新县城建好后一定有办法,只要捱过这两年。

  他认为,大地震过后,不管环境怎么恶劣,他的适应能力都没问题,他总强调一句话:“人不能生活在过去!”

 

( 作者: 郑州晚报记者 马静 王战龙/文 常亮 /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