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一个被《纽约时报》关注的城市和一座古都的雄风重振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8-09-04 08:29:25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2008年盛夏,记者应友人之邀,再游汴都。豪华舒适的公交在郑开大道上平稳行驶,50分钟就抵达开封。

  进入清明上河园,与朋友一路清谈,划小船,绕石径,过曲桥,穿街市,北宋汴京的繁华画卷,徐徐展开。

  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历史与现实的交错诱发怀古之思,记者与友人谈起了三年前那篇引发整个中原为之深思的文章。

  2005年5月22日,北美发行量最大的日报——《纽约时报》的评论版,出现了一排醒目的中文汉隶通栏标题。这是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NicholasD.Kristof)的一篇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云烟》(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s)。

  文章将1000年前的开封和当今的纽约相提并论,二者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会。但早在北宋末年,举世闻名辉煌鼎盛的七朝古都开封,已开始衰落,渐渐在历史的尘烟中沉沦为一个普通的城市。开封被这篇文章当作没落王朝的代表文本,用来警示当今开始变得盲目自大的纽约人

  克里斯托夫在文章中写道:“我们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盛世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如果美国人没有听说过开封,那这将是一个很好的警示,也许未来美国人都应该学习汉语,因为就像上述汉语标题所写的那样‘辉煌如过眼烟云’。”

  想必开封人看过这篇文章,都会有一些徒增奈何的伤感。昔日汴都的鼎盛繁华,仿佛更加衬托出了今日开封的窘迫与尴尬。历史深重的苦难一页页翻开,千年辉煌一转眼,唯有开封铁塔虽伤痕累累,却依然直直傲立,仿佛在追问古都的今天将何去何从。

  历史:辉煌与苦难交织

  漫步开封街头,记者总能体会到一种古都独有的优雅从容,那是历史留下的骄傲刻痕。在街头与人随意闲聊起开封的过去,无论是满腹经纶的学者,还是悠然自得的老人,都能多少说上两句。

  三年级的小学生尚辰昊自豪地说:“我听大人们说,开封城,城摞城,这地底下埋着六座古城呢。”

  “开封城岁末降雪了,天子为城中的老人都送上棉衣,上元节到了,天子就出宫和黎民百姓一起看灯,并钦赐御酒,这可比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更接近‘和谐社会’啊!”在包公湖边遛鸟的李大爷说。

  “别看这条御街如今车水马龙的,当年可不是谁都能随便同行的,这可是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的地方。”御街一家汴绣商店的老板如是说。

  “最初太祖皇帝(赵匡胤)是不想在这里建都的,但是当时他手下的官员极力要求建都开封,是因为看中了这里运河的优势。”

  “当时高丽、印度、越南、日本的留学生,在开封比比皆是。还有上百名犹太人迁徙而来,犹太人是全球最难同化的种族,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固执的保留着自己的风俗习惯,唯有在开封,他们居住停留,与当地人通婚,直到现在和汉人没什么不同,由此可见开封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河南大学的张云鹏教授说。

  然而,历史赋予开封的,不仅仅是金碧辉煌的繁华盛境,历史同样给予开封很多难以承受的苦难和耻辱,让它满目疮痍,渐行渐远。

  “饮马黄河”,“逐鹿中原”,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自古以来,中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每有战争发生,这里就一定不会幸免于难,自从金侵宋掠走二帝,元侵金哀宗自杀,直到近代以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封都饱受战乱之苦。

  而频发的自然灾害,也成为劫杀开封城的罪魁祸首,黄河的泛滥,多次使开封城面临灭顶之灾。据《开封黄河志》记载: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到1944年,前后764年间,共决溢338处,造成开封城7次被淹。

  宋金战争期间,宋将杜充为水攻金兵,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大规模改道,经汴水注入泗水,又注入淮河,直到今天的江苏盐城才入海,长达700年之久,沿途都成了黄泛区。

  明末李自成攻打开封时,守城明军掘开了黄河大堤,倒灌开封,全城几十万人无一生还。

  台儿庄大战后,为防止日寇进犯中原,国民党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虽然日寇机械化部队因此无法前进,为武汉大会战赢得宝贵时间,但是,郑州以东人民溺死无数。

  饱经战火和洪水的浩劫,昔日繁华无限的帝都开封,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烂摊子。

  改革:尴尬与冷落并存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选择郑州作为中原省会所在,显然有着周详的考虑和充分的理由,然而千年古城开封却因为当代城市政治功能的剥离,大伤元气。

  “当时的开封,就像被抽了筋一样没有了精气神。”开封的老年人这样对记者回忆。

  当时,开封人口有36万,而同时期的郑州只有3万人。省会搬迁导致近7万城市精英迁至郑州,而留在开封的大部分是小生产者及其后代。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认为:“这样的人口结构,使得小生产者意识根深蒂固,很少受到外来思想观念的冲击,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造成观念落后。”

  而与开封相比,省会郑州和工业城市洛阳的人口结构却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改善,注入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鲜血液。

  历史似乎又一次遗忘了开封,开封在生机勃勃的郑州面前,尴尬、无奈、失语。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动神州,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面对世界。举国上下春潮涌动,体制改革,观念解放使得停滞多年的经济开始迅猛发展,世界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

  然而由于人口结构导致的观念落后,开封在这个时代停顿了。

  开封当地一位专家对记者说:“最致命的原因是技术设备落后。那时候开封的企业不是不赚钱,而是赚到钱也不去更新设备,不懂得技术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这还没有结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企业改革如火如荼的局面下,开封企业却集体患上了“改革恐惧症”。风光一时的矛盾集团、号称“豫啤之冠”的开封啤酒厂、开封博达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开封毛巾被单厂等国有企业,都裹足不前,革新不力,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在全省17个地市中,开封连连落败,不断下滑。开封市统计局的官员半开玩笑半无奈地说:“以前看开封排名是要从上往下,现在是要从下往上了。”

  1990年,郑州GDP超过100亿,开封为45亿元;1992年开封滑落全省谷底:经济增长速度——全省倒数第一;国民生产总值——全省倒数第四;人均生产总值——全省倒数第六……

  一则坊间流传的顺口溜,印证了开封当时的窘迫:道路不平垫煤渣,电灯不亮点洋蜡,上月工资下月发,现在干脆就不发,五个干部提了仨。

  关于“开封究竟怎么了”,“何时开封”的热议,在开封乃至中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并不是只靠坐而论道就能解决。

  时至2005年,开封再次成为舆论瞩目的焦点,纽约时报的评论版发表中文标题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云烟》,开封成为历史的反面文本,被作者用来教育纽约市民,以开封的历史为戒,不要妄自尊大,故步自封,应当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教育水平,制定长期发展政策,不然“即使像纽约这样伟大的城市,也总有一天会堕落为哈得逊河(流经纽约市的一条河流)上的开封”。

  开封的辉煌历史,反倒成为沉重的负担。千年古都开封的复兴,难道只能作为一个梦想?

  新纪元:机遇与选择同在

  开封,在它的漫长历史画卷中,曾是整个中国辉煌的焦点,也曾是战争和灾害的焦点,承担了多少历史沉重的伤痛!纽约时报的文章,触动的何止是开封市民的心,整个中原都在为之触痛,反思。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读过《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之后旋即做出重要批示:“要把开封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现代化的城市,要采取特殊措施促进开封的发展,把振兴开封作为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来实施。”

  在随后的中原城市一体化规划中,“郑汴一体化”首当其冲,被作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郑汴洛工业走廊的重要支撑”,开封的发展此时此刻,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郑州与开封边界,相隔不足40公里,大量要素流向郑州。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及时改变,那么开封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这也是这许多年来,开封发展一直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所在。

  通过与郑州经济一体化,吸引和利用郑州的各种要素,再从自身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这才是开封发展的必由之路。

  “郑汴一体化”正式提出后,一系列举措纷见成效。

  郑州开封两地电信同价,取消或降低长途费用。

  郑汴城市快速通道——郑开大道通车,豪华的郑开公交来往穿梭,络绎不绝。

  记者在乘车前往开封途中,随机采访了几位乘客,他们有的要去洽谈生意,有的要去旅游观光,有在郑州工作的开封人回家小住,还有一批年轻人,去钟鼓楼品尝开封小吃。

  一条大道拉近的不仅仅是地理距离,而且拉近了两城人民的心理距离,城融,心融。

  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对郑州和开封两个城市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开封虽然褪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其城市品格、市民精神却一直没有消亡,深厚的中原文脉一直在开封传承。世界上众多城市中,唯有开封在遭遇一次次黄沙、黄水、战乱的毁灭后,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旧城上重获新生,是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生生不息精神的典型代表。”

  而说到郑州,他认为:“郑州虽然也是著名古都,但历史上有很长的文明断裂期,缺少引以为傲的传承。但这种短缺恰恰使郑州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心态,它敞开胸怀接纳四面八方强势文化的辐射,兼容并蓄,朝气蓬勃,从不故步自封。”

  因此,开封和郑州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必然的,双方都有着对方所缺少的元素,郑州的现代,开封的传统;郑州的高效,开封的从容。两个城市的不同特质使之必然能够相互吸引,互为补充。

  如果说郑汴一体化为古老的开封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开封的城市定位,因为复兴之路上虽然需要借助外力,但是毕竟路还得靠自己去走。

  在开封街头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古都人对他们要走的路有着不同的观点,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正如同很多开封市民都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开封复兴正当时。

  开封人淡定从容的背后,更有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开封虽饱经伤害,却仍以一种倔强的姿态屹立于中原。

  谨以一位网友对克里斯多夫的回应来结束此文:

  “我不知道1000年后的自由女神是什么样子,但开封54米高的铁塔已经巍然屹立了1000年,仍像一把利剑刺向苍穹,虽然塔的第一、二两层都被黄河泛滥的泥沙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塔身也被日寇的空袭炸得伤痕累累,但这就是开封的精神,也是中原的精神,中国的精神。”

  

  

  

( 作者: 本报记者 余英茂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