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一个生产队工厂和一个校办工厂的带动下,郑州西郊依托曾经是保密工厂的白鸽集团(原郑州第二砂轮厂),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出现了数以千计的砂轮生产经营企业,被众人称为“郑州的砂轮生产基地”,成为郑州市环城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个曾经保密的工厂
砂轮被称作工业的牙齿,绝大多数工业企业都离不开砂轮。新中国建立不久的1953年,也就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计划建设第二个砂轮厂(也就是后来的郑州第二砂轮厂)。1953年5月起名中南砂轮厂的筹备处在武汉成立。后考虑到河南省盛产原煤、焦炭、铝矾土、黏土、石灰石等原材料和交通的便利,于同年9月将筹备处迁到郑州,并将筹备处更名为郑州砂轮厂筹备处。
1954年7月征用了郑州西郊贾鲁河畔的一片土地,1956年动工,由德国帮助兴建,完成投资14.9亿多元的砂轮厂于1964年建成投产,是直属机械工业部的大型综合性磨料磨具骨干企业。当时设计生产能力是:年产各种磨具12000吨,磨料21900吨,砂布、砂纸1200吨,金刚石砂轮5万克拉。
郑州砂轮厂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响当当的企业。其领导干部、工程技术干部、技术工人来自辽宁、山东、北京、河南等14个省市,其中有派往德国学习人员49名。在建设和发展中,二砂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怀,刘少奇、朱德、薄一波、聂荣臻、李立三、何长工、伍修权、王首道等先后来视察。
1965年正式开工生产,第二年产量、品种达到了设计水平,生产磨料22575吨、磨具12046吨,为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牙齿”。
为配合第二砂轮厂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国家还投资在其“身边”建设了全国唯一具有检测、认定资格、唯一研究磨料磨具的部级研究所——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文革”开始后,企业管理被指责为管、卡、压,二砂的管理机构被撤销,管理人员下放劳动,一系列规章制度被废止,生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1968年磨料、磨具产量比1966年分别下降55%和47.4%,利润率下降73.8%,废品率达到293.6%。粉碎“四人帮”后,生产得以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二砂轮厂按照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大力进行了恢复性整顿,调整了生产结构,以销定产,推行了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1993年改制成立白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当年12月8日成为郑州市首个上市公司,募集资金150752元。几十年来,历经沧桑的二砂产品出口68个国家和地区,解决了数以千计人员的吃饭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白鸽集团可谓命运多舛,仅名字就有一个曲折的经历。开始叫中南砂轮厂,接着叫郑州砂轮厂,1955年10月10日郑州砂轮厂被定为一类保密厂,改名“402厂”,对外联系采用郑州邮政105信箱。1957年2月恢复原名郑州砂轮厂,1962年4月更名为郑州第二砂轮厂,对外联系使用郑州邮政1033信箱。1993年改制设立白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全国少有的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30年来,郑州经济发展实现了大飞跃,随着我市一条条环城路的开通,依附环城路,我市慢慢形成了东部以建材、钢材批发为主,南部以食品、粮食批发为主,西部以磨料磨具生产为主,北部以汽车销售为主的4条特色经济带,这4条特色经济带首尾相连,给绿城郑州扎上了一条宽厚的“金腰带”。
在环城经济带中最具特色、唯一从事生产经营的是西部的磨料磨具生产基地。从西环到西四环、高新技术开发区至马寨开发区之间的田野上大大小小分布着近3000家生产磨料磨具的私营企业,人称郑州砂轮生产基地。仅须水镇所辖的常庄村、赵坡村、西岗村、须水村、大李村生产磨料磨具的大小企业就有280家,吸纳就业人员3200人。据中原区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显示,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的磨料磨具企业年营业收入达到近9亿元。
其中早期生产砂轮的常庄村现有大小砂轮企业38家,由当时单一生产砂轮,延伸出了生产包装、纤维网布、石膏粉、金属垫等相关企业7家。原来是买原料加工砂轮,如今形成从原料到砂轮一条龙生产。该村工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砂轮占了80%,企业共吸纳800多人就业,本村有300多劳力在企业上班,仅砂轮一项为全村4090个村民每人增加收入2000元。
走进西郊每个村庄,人们可以发现,这里靠生产经营砂轮富裕起来的村民都盖起了漂亮的楼房,日子过得比城市人“滋腻”得多。
基地源于校办工厂
砂轮生产基地起源于何时何地、经过如何呢?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话题。
1977年,郑州市只有第二砂轮厂和中原砂轮厂两个生产砂轮的企业。在中原砂轮厂任副厂长的张柏松是须水公社赵坡大队张湾生产队的人,他看到家乡人劳作一天收入只有几分钱,就建议生产队办一个生产砂轮的工厂。于是,生产队拿出4间平房,投资近3000元购买6套模具,开办了砂轮厂,成为郑州市第三个砂轮厂。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常庄大队负责人看到张湾生产队靠砂轮厂日子过得不错,考虑到距第二砂轮厂近,反复商量后决定让村办学校办一个校办工厂生产砂轮,以弥补学校办公费用不足。于是派人去二砂学习,由于砂轮技术含量不高,去的人短时间就掌握了生产技术。回来后,校办工厂就开起来了,几个人手工制作树脂砂轮,丰厚的利润让大家心旷神怡。
看到校办工厂挣钱那么容易,当时的大队支部书记决定大队也办一个砂轮厂,他叫回了正在外面干泥瓦匠的李发强,让他去第二砂轮厂学习技术。那时砂轮厂根本没有技术保护意识,凡是上门学习技术的,就毫无保留地“慷慨解囊”,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直至完全掌握为止。
大队砂轮厂办起来了,因为是集体经济,管理不善,利润一天不如一天。在个人承包热火朝天、转变思想观念时,大队砂轮厂不得不承包给个人经营。看到别人承包砂轮厂挣钱,最早掌握砂轮生产技术的骨干纷纷出来,通过合伙、单干形式也从事砂轮生产经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村民们相互带动、相互影响,亲戚牵亲戚,朋友拉朋友,砂轮生产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西流湖至常庄水库一带的西岗村、须水村、大李村、石羊寺村、道李村都加入到这一产业中来。他们生产砂布、砂轮和黑钢玉、棕钢玉、白钢玉、白微粉、黑碳化硅等中低档磨料磨具产品,吸纳众多本地和外地人就业。
现任村支书李发强回忆说,西郊砂轮生产基地发展到今天,走过了集体到承包、承包到合伙和单干的过程;生产工艺经过了从手工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过程。“当时单干的不少是挂靠集体的,早都和集体脱钩了。早期的个人企业已经形成公司化、一条龙生产,一台机器一天能生产近万片砂轮。”
白鸽人助推基地发展壮大
上世纪80年代,下海的人越来越多,万元户也越来越多,而上班族的收入只有几十元。就在这个时候,西郊生产砂轮的个体户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需要技术人员的支持,以使自己少走弯路,尽快实现首先富起来的梦想。
那时第二砂轮厂的技术员、工程师对于赚外快还是羞羞答答,放不下架子。个别敢为天下先的技术人员,下班后骑车子奔赴联系好的“关系户”挣外快,一个月去上几趟挣得比上班收入还多,生活过得十分滋润。当然,他们都是地下工作者,总以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但久而久之,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据李发强介绍,其中掌握配方的技术人员最吃香、挣钱最多、享受的待遇也高。在人们靠低档产品挣钱后,他们买了车,想上中档产品,就出高价钱请掌握配方的技术人员。“他们一下班,车就在附近等着接,可吃香啦!”时间就是金钱,技术更是金钱。他们管吃管喝去一指点,遇到的技术问题就解决了,产品质量和档次就上去了。
中低档磨料磨具生产投资并不高,几十万元可以,几万元也可以,加上市场需求量大,所以,有条件的人都愿意投资。后来二砂一批退休人员也参与到砂轮基地中去,有的做技术顾问,有的自己投资干。
进入2000年以后,白鸽集团几千人先后买断工龄,他们合资、独资在距离家近的地方办厂生产砂轮,有人估计,白鸽人在西郊开办的公司、工厂可能有1000多家。这使西郊砂轮生产基地第二次突飞猛进地发展。
到底西郊具体有多少生产砂轮的企业,谁也说不出具体数字。但所有人都承认西郊砂轮生产基地的形成白鸽人功不可没。有人这样说:“几十年来,白鸽集团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在白鸽集团周围分布着许多磨料磨具经营门市部,其中不乏白鸽原来职工开设的。他们对谁家生产什么了如指掌,在拿到客户需要的产品规格后,就到生产基地找产品。如果没有客户所要的规格,就马上找能生产的厂家组织生产。据知情人介绍,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白鸽人在销售磨料磨具。在沿海城市从事销售的,每年收入上千万没有问题。
也有人说,西郊砂轮生产基地的形成挤垮了白鸽集团。李发强说:这个说法其实也不完全正确,我们还是没有能力生产高档砂轮,直径超过400mm的砂轮,我们就生产不了。直径越大,需要设备的压力越大。大压力的设备一台需要投资几百万元,私人买不起。高档次砂轮还只有白鸽能生产。白鸽有它自身的优势,至今西郊砂轮生产基地大多数生产设备还是半机械化,产品还是中低档次。
至于白鸽集团前几年经营业绩不理想,有人说,原因很多。不过,通过这些年企业改制等措施,现在白鸽包袱已大大减轻,如果白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相信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 作者: 本报记者 赵国锋 文/图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