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名伎李香君 后世之血嗣迷雾
到底哪一种说法符合历史真相?李香君到底有没有后人?桃花宝扇现在到底在何人之手?
记者在走访侯方域故居、李香君原居住地,翻看侯家家谱这一系列过程中,除了不断印证专家学者近期研究成果之外,还听到了出乎意料的回答。
墓碑·平坟
2008年4月13日上午,商丘古城西南12公里外的路河乡李姬园村。村东头一户人家的围墙外,一棵棵碗口粗的桐树环抱着一座沉寂的坟丘。坟被一圈石板围拦,前竖立一石碑,上刻:“李香君之墓”。村民老乔倚在石碑前的一棵桐树上说:“这是前不久刚刚修起来的。”
几天前,商丘古城研究专家、商丘市政协委员尚起兴陪同山东职业学院教授史挥戈及安徽作家吴腾凰来到此处,朝李香君墓深深鞠躬。他们经过多年的实地追寻和史料研究发现,这个坟墓的所在地正是秦淮名妓李香君真正下葬之处。
据该村多名老人回忆,解放前夕的墓碑前还摆着一个石桌,桌前立一个圆形石礅,上面镌刻着“愧石礅”三个大字。
村民崔学礼今年79岁,被认为是全村“最了解历史的人”,4月13日上午他坐在马扎上正调农药,说起李香君的墓连连叹息:“那时的人不懂珍惜文物,无知,给毁了。”
崔学礼从头讲起,最早日本人曾经挖过李香君的墓,据传国共内战期间土匪也挖过一次,1958年到1959年期间成立大食堂要平墓也给挖开了。这第三次平墓时,崔学礼刚从部队转业回来,任生产队队长,他清晰记得当时挖出了一支金簪子、一个金耳环。
故居·甜蜜
谁也没有想到李香君死后300年会面临尸骨抛野的惨痛。不堪回首的研究者在新修建的香君墓前献上鲜花,唯能鞠躬默哀。
三位研究者尚起兴、史挥戈、吴腾凰从不同角度追溯李香君最后的时光,一半是短暂的幸福,一半是无尽的凄凉。
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找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侯府。
侯府即当时的归德府,现位于河南商丘古城内。古城刘隅首东一街25号,即为侯方域故居,正对着曾显赫一时的“尚书府”。侯方域故居为一四合院,主楼“壮悔堂”坐北朝南、明三暗五,上下两层。院内东西楼室风格大体如是,西楼原名翡翠楼,自香君住进去之后俗称“香君楼”。二楼为香君卧室,如今依原样而修,床上摆有被褥,床下一双小巧玲珑的绣花鞋。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在这里的8年时光,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与侯方域琴瑟和谐。
“壮悔堂”内现有侯李二人塑像,李香君坐在那里弹琴,花容月貌,平静甜蜜。
郊外·孤凄
好景匆匆。
被隐瞒的歌伎身份暴露之后,公公侯恂一怒之下将已怀有身孕的李香君扫地出门。当时,侯方域还不知道李香君已有身孕,还在去南京为她求子、寻亲的漫漫长路上。
离城12公里的李姬园村在当时是侯府在郊外买的一片地,所谓侯府南园,又称侯氏柴草园,亦称打鸡园,在当时其实就是一个荒凉之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侯方域在江南寻亲求子回到商丘之后,发现李香君被赶到城郊,多次在父亲面前长跪认错,替香君辩解,说明她卖艺不卖身,请求父亲收回成命,但显然没有见效。
1653年春,李香君生下一个儿子,孩子不到满月,李香君便含恨离开了人世,终年29岁。
香君死后被葬于村东头的空地上,侯方域为她立碑,“李香君之墓”五个字下还刻有两行小字:“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一年后的冬天,侯方域去世,时仅36岁。
如今的李姬园村,还可以找寻到李香君曾在此生活过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村中那口永不干涸的水井,这是当时侯方域为她所建的“浇花井”。2008年4月13日上午,55岁的村民侯正才说,早些年,村民均饮用此水,“很好喝”,至今从未干涸。有多名村民证实:早年有两个小孩子不慎落入水井中,井水很深,但孩童安然无恙;以前,庄稼闹旱,只要下井淘淘污泥,天遂下雨。
由此,村民认为,这口“香君井”会“显灵”。
香君井的旁边,如今是一户人家。建造此院打地基的几年前,曾于地下挖出过若干青砖。经尚起兴等数位专家鉴定,连同井中之青砖,皆为明末青砖。
家谱·空缺
李香君死后,侯府南园更名为李姬园村。侯方域曾作《李姬传》,但寥寥数语便就煞笔,原因是什么,已无从考据。
历来有研究者怀疑李香君还有后人,但总陷于在南京一代搜寻蛛丝马迹,未能发现真相。
既然查到李香君的儿子在李姬园村出生,那么是不是可以认定,李姬园村有李香君的后代呢?
李姬园村姓氏庞杂,侯姓是较多的一个姓氏。2008年4月13日郑州晚报记者走访多户侯姓人家,对于李香君后人之称,所看到的村民表情多是漠然,或摆手说不知情,或哈哈一笑。村民侯恭训今年86岁高龄,四世同堂,为村中最高寿之人。但他实在想不起更多先人对李香君后人评说的言辞,只隐约记得前人说起过这样一句话:“李香君的儿子被她嫂子抱走了。”
侯恭训这样说:李姬园侯姓人确为侯方域的后代,但是不是和李香君有关系没人知道。
侯恭训呼唤年近三十的孙子翻箱倒柜找出《侯氏家谱》。这本1983年续编的侯家家谱为方圆几个乡侯姓人仅存的一份家谱,总分十卷,弥足珍贵。郑州晚报记者轻轻翻阅这十卷线装书,发现侯方域有四个弟兄,自己排行老三,也仅他自己在家谱上只入编一个元配夫人常氏,没有“吴氏”,更没有关于李香君的任何记录。
家谱显示,侯方域为侯家第十世传人,侯恭训为第十九世。更关键的是,侯方域膝下有两个儿子,一名“晓”,一名“晰”,“晰”被送给侯方域四弟侯方任。
这与民间流传的“李香君的儿子被她嫂子抱走了”之说似乎有点关联。
后人·躲闪
可以想见的是,在那个封建思想浓厚的官宦之家侯府,不管是否“卖艺不卖身”,作为歌妓身份的李香君,都遭永久唾弃。她所生下的儿子会不会被这个家族所接受,这不能不是一个疑问。或者说,侯方任所抱走的“晰”会不会为侯方域原配常氏所生呢?
民间的另一种说法,可以验证这一怀疑的合理性:侯府将李香君扫地出门之后,她所生下的儿子也不能随其父亲姓侯,他和他的后人更不能入族谱,若说是侯家后代只能口口相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侯家家谱上遍寻不到李香君及其后人踪影的原因。
那么李香君到底有没有后人?她的后人在哪里?
现商丘古城的正南方,11公里之外,有一个名叫大园子的村子。
2008年4月14日上午,许多村民围在村口。见外地人前来找人,老李头儿一路小跑,他帮忙去找79岁的李守堂。
尚起兴前一天晚上曾告诉郑州晚报记者,经他多日走访发现,这一个大园子村的李姓人即为李香君后代,现全村有将近200人。尚起兴对此已经毫不怀疑,李香君生下的那个儿子是李香君自行决定让其姓“李”,并从此在大园子村落户繁衍。
“全村只有一个人知道一点历史真相,也首次张口承认自己是李香君后人,他就是李守堂。”尚起兴说,之前村民不敢承认的原因是怕挨骂,觉得是歌伎的后代不光彩,忍辱负重,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也没有家谱。
前几天,江苏教育电视台前来采访,播出的视频显示,也只有李守堂能说那么一两句,但闪烁其词,并未像尚起兴所说的那样“张口承认”。
4月14日下午1点,李守堂告诉郑州晚报记者:“我从未承认过自己是李香君的后代,而且我们李家有自己的家谱,大园子村这一支李姓人是从毛谷囤乡迁移来的,跟李香君没有任何关系。”
宝扇·下落
李香君后人之说至此又成谜案。
正如那把桃花扇的下落,难道要成千古之谜?
研究者普遍认为,李香君死后,侯方域就将桃花扇与妻子一同下葬。李姬园村的崔学礼说,抗战时期日本人来挖李香君墓那一次,已经把桃花扇劫至日本。
而1986年5月5日,《中国书画报》却发表了题为《张伯驹目睹桃花扇》的报道,其文称:“明末‘桃花扇’,由钱壮悔后人收藏,民国初年曾携北京。扇为折叠式,明末杨龙友就血迹点花数笔,成折枝桃花。清初名人在扇上题咏几无余隙。扇盛于紫檀盒内,衬白绫,绫上边有题识,当代收藏家张伯驹曾目睹之。”
这则报道中的人名“钱壮悔”引起了现年64岁尚起兴的怀疑。“壮悔”二字源于侯方域故居“壮悔堂”,取近30岁之时回顾往昔悔恨庸碌无为之意。尚起兴沿此线索最终发现,自称“钱壮悔”者,乃是曾任山东费县和临朐县县令陈宗石的六世孙——南开大学教授陈实铭。
陈宗石是侯方域的女婿,陈父为侯方域的挚友陈贞慧。陈实铭曾做过北洋皖系军阀张敬尧的秘书,所以他能拿着桃花扇偷偷让张伯驹看看一点也不稀罕。尚起兴坚持认为,李香君临终前将扇子交给了侯方域原配夫人常氏,当常氏的女儿出嫁时,将桃花扇带到了陈贞慧家。
“现在陈家的人就拿着那把桃花扇,他们亲口对我说过,但让我保密。”4月13日晚上,尚起兴告诉郑州晚报记者,这把宝扇已价值连城,陈家人害怕因此引火烧身。
( 作者: 晚报记者牛亚皓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