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清明节,通许县东芦氏村20位55岁到60岁的老人相约到该县城关镇王菜园村,他们在拜访了健在的师母后,到已故近28年的老师张广顺墓前齐刷刷跪下,一个个泣不成声地向恩师诉说了怀念之情,讲述了恩师对自己天高地厚之恩情,这一场景感动得围观的乡亲无不热泪盈眶。这些老人和他们的老师之间曾经发生了什么感人的故事呢?
张老师的爱人金桂芝在擦拭张老师的遗像
20位老人来到墓地祭祀恩师
他们相约悼念恩师
春暖花开时节,记者走进位于豫东平原的通许县境内,一眼望不到边的小麦长势喜人,油菜花香沁人肺腑。
从县城往东北方向,经过10公里坑坑洼洼的路程就是东芦氏村。在登封车队退休回家的陈舜贤就住在这个村庄,今年春节期间,老陈约请6个小学同学聚会,他们中有农民、有老师、有退休的干部和工人,都是55岁至60岁的老人。席间,大家回忆起苦涩的童年生活,他问大家现在最想谁。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最想教咱们的张广顺张老师!”接着,一个个回忆起张老师与自己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说到动情之处,有人失声痛哭,一场聚会的酒席成了大家忆苦思甜的酒席,成了诉说老师恩情的酒席。
“我们今天的日子同小时候比可真是天壤之别,但是,如果没有张老师,我们中可能有人活不到今天;如果没有张老师,你们拿退休工资的人,当时参加工作就不可能。”一位在家务农的同学说。
“张老师可以说是我们的恩师,现在我们儿孙满堂、过着好日子,我们没理由忘记恩师。张老师去世时咱们都不知道,这样吧!打听一下张老师家现在住在哪儿,今年清明节咱们去祭拜张老师。”陈舜贤建议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祭拜张老师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其他十多个同学也知道了这个建议。
恩师坟前失声痛哭
张广顺老师家位于通许县城南的王菜园村。张广顺老师的坟墓就在村西北角。
清明节那天,20名张广顺老师40多年前教过的学生带着花篮、祭文、祭品和给师母的滋补品来到张广顺老师家里。花篮的挽联上写着:“桃李悼良师,从今不复闻教诲;学子祭先贤,忆昔徒嗟失音容。”他们见到依然健在的74岁师母金桂芝就鞠躬,老太太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丈夫的学生还记着丈夫,她激动得老泪纵横。张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上坟的老人,在村里也成了传播很快的新闻。
与张老师家人寒暄完毕,20位老人在张广顺长子带领下来到墓地,摆好祭品、点燃火纸、燃放鞭炮后,一位代表宣读了1000多字长的祭文。然后,他们齐刷刷跪在恩师的坟墓前失声痛哭,诉说着对恩师的思念之情。他们哭诉道:“张恩师,今天是清明节,您40年前精心培养的学生代表众师生来看您了!”“张老师,你还记得你饿着肚子,把窝窝头掰给我们吃吗?”……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们祭拜的仪式完全是按照长辈的规格进行的,此情此景感动得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
一块窝头终生难忘
为了详细了解事情的原委,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清明节参与祭拜的张广顺的几个学生,他们都是原小阁学区六三、六四届小学毕业生。听说记者到来,他们从田间、学校、养殖场来到陈舜贤家。谈起张广顺老师对他们的恩情,俨然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57岁的陈舜贤回忆说,他们那时候的学校十分破旧,教室四面透风,张老师教他们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还是班主任,全班30个学生。
由于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地里的草、树木的皮都被人们吃光了,花生壳都成了好吃的东西。老师们的口粮也难以保障,每天早晨,每个老师只有一个乱七八糟粗粮做的拳头大的窝窝头,另外就是喝碗水。“我们每天早晨都是饿着肚子去上学,张老师看到我们饿得少气无力的样子,就把窝窝头给我们掰一块吃,他自己饿着。那时都是小孩子不懂事,加上饿得不行,老师给了就吃,根本就不想老师也饿着肚子。现在的年轻人不会理解,那时候的一块窝窝头比现在的海参、鱿鱼都宝贵,可以救一条人命啊!”讲到这里,老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
58岁的退休干部于兆坤说:“张老师那时只有30多岁,也是能吃的时候,一个窝窝头掰给几个学生,他给我们上课是忍饥挨饿上课的。要知道当时他家里也有一双老人、妻子和两个孩子也在农村挨饿。这就是他的师德,不顾自己家里人,只顾学生。”
他给很多学生交书费
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张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0多块钱,为了不使自己的学生失学,让他们继续上学,他多次为学生交书费。
当时只有13岁的于兆坤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特别困难,拿出来几毛钱就是很大的问题。一次,我的书费差八毛钱不够,张老师二话不说给我交了,这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现在八毛钱不算啥,可在那时,如果没有这八毛钱,我可能就回家了。”
陈舜贤插话说:“六年级的时候,我的一块七毛五书费也是张老师交的,如果不是他替我交书费,我可能就不上学了。要知道当时钱是很管用的啊!”据他们统计,仅他们班30个学生张老师替交书费的就有8个。
学生在他脚底上写字
张广顺在世时是通许县的模范老师,他对学生的辛勤教育,他的学生也是没齿不忘。今年57岁的杨连海现在是养猪专业户,清明节去祭拜张老师没有人告诉他,他知道后一直在埋怨去的人。他说: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张老师,如果他会画画,他现在还能把张老师的像画出来。“我们姊妹8个,我是老大,最调皮。六年级时张老师开始教我,由于学习差,我吃小灶最多,他经常把我留下来补课,使我进步很快。为了鼓励我,一次张老师给全班出了一个作文题是《杨连海变了》,如果不是张老师对我的耐心教育,让我随便发展,说不定我早就进监狱了。”
受张广顺老师的影响,60岁的时得水现在还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时得水8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弟兄三个住在一间泥墙草房里,生活特别穷苦。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他整天调皮,学习不是一般的差。为让他赶上功课,张老师晚上不让他回家,给他补课,夜里就和张老师一起睡。他清楚地记得:“张老师只有一条被子,我们睡在床上,他还继续教我写字。他让我在他脚上默写字,不对他就纠正,这让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如果不是张老师,我可能小学也毕业不了,更不用说现在当老师了。”
他教的学科常是通许第一
据介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张广顺老师,毕业于开封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通许县的小阁学区(学校)、北关小学等4所学校从事教育工作20余年,1979年夏天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
今年55岁、开封师范毕业的刘广运说他最幸运,现在他教书的学校就是当年张老师在的学校东芦氏小学。他总结道,第一,张老师对学生严格,对迟到的学生,下课立即补课;第二,他教育方法好,他教的六年级课多年是通许县第一名。五年级时,他的学习成绩属于二流,六年级张老师教他,使他由二流学生变为一流学生。“当时能上初中就很不容易,我们同学很多考上了初中,后来有3个考上本科,8个考上师范,这与张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如果不是“文革”开始,我肯定要上大学。我教书36年来,时时刻刻按照张老师对我们那样对待我的学生。”
相约为恩师树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广顺的学生都十分激动,讲到动情处时都眼含泪花。他们评价张广顺是“焦裕禄式”的老师,张口闭口都说“恩师”二字。今年清明节没有参加祭拜的同学都埋怨组织者没有告诉他们,说明年一定要去。
这些老人对记者说,他们与张广顺老师之间有“五个之最”:说得最多的是对张广顺老师的怀念话;回忆最多的是张广顺老师的教导;眼前浮现最多的是张广顺老师的形象;最难忘怀的是张广顺老师在艰难岁月对他们的物质支持;学习最多的是张广顺老师的高尚风范、良好师德。
据陈舜贤讲,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只要师母在世,以后他们每年都要去看望师母,以报答恩师对他们的恩情。当他们从记者口中得知张广顺94岁的母亲还健在,并且还能穿针引线时,都十分兴奋,商量着最近要去看望老奶奶。他们也已商定在适当时候去给张广顺老师树碑立传。
( 作者: 记者 赵国锋 文/图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