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他辍学流浪街头;15岁,他受人资助学习武术;21岁,他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不久,他再次走到流浪人员当中,为他们送饭送衣,看病买药,花光了4万元积蓄,他又创办网站,把流浪人员的生活反映在网上,为他们寻求资助,共有近200名流浪人员在他的直接帮助下重返家园,过上了正常生活。而他,仍租住在北京一间只有两平方米、四面连窗户都没有的民房里。他就是年仅24岁的青年张仁杰。
张仁杰和需要救助的老人在一起。
一个12岁男孩的流浪
春节前夕,记者见到了专程从北京赶到郑州,看望被他资助后生活在郑州市康达能力训练中心的四胞胎孩子。张仁杰长着四方脸、大眼睛,很精干也很帅气,用不干胶纸贴着“感恩中国”字样的两个大包和一部相机压在他的背上和脖子上,使他略显疲惫。张仁杰说,对于郑州,他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因为少年时期,他曾在这里流浪。
张仁杰的家在安徽六安农村,妹妹9岁时得了白血病,家里借了很多钱也没能留住妹妹。妹妹去世后,家里再也无力供他上学,12岁的张仁杰辍学随一个亲戚到河南谋生。先在新密挖煤,又到荥阳的一个砖厂烧砖,后来到郑州捡垃圾。
一天,张仁杰在布厂街捡垃圾时,一对老年夫妇掏出一百块钱塞到他手里,并送给他一套中学课本。张仁杰一直把这套书带在身边,累了就靠在路边读书,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盼望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15岁那年,在这对老夫妇的资助下,张仁杰到登封学习武术整整6年,张仁杰尊称他们为“养父母”。“现在,养父母都已经过世了,如果他们在天有灵知道我在帮助别人,一定会欣慰的。”张仁杰说。
一个网站承载无数悲欢
2004年12月,张仁杰从武术学校毕业后到了北京,他最初的愿望是能够养活自己,有稳定的生活。他在一家健身俱乐部谋到一个武术教练的工作,还做兼职翻译,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然而,他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乱了。深夜下班的路上,张仁杰不由自主就会拐到立交桥下、铁路旁,或者烂尾楼里,因为那里常有乞讨者在栖身。一天,张仁杰发现一个四肢严重畸形、无法站立的“小乞丐”王雪萍。因为先天残疾,被父母遗弃,三个好心的老汉收养她。听说治病需要20万元,70多岁的大伯把她放在安了轮子的木板上,用绳子拉着她沿街乞讨,筹集治疗费。张仁杰这时已经拿不出钱,他攒下的4万元积蓄给流浪者看病买饭全都花完了。他只好把王雪萍的事反映到媒体,但一直没有救助的消息。屡屡碰壁后,张仁杰想自己建一个网站,反映乞丐们的生活,希望有热心人对他们救助。
张仁杰退掉租住的单元房,在海淀区一亩园租到一间只有两平方米的民房,每月租金50元。花300块钱在旧货市场买来一台电脑,又买了一部二手数码照相机,网站建立了,张仁杰取名“感恩中国”。
后来,张仁杰连工作也辞了,只做些家教维持生活。他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上,拍摄乞丐们的生活,整理后发在网上。通过“感恩中国”的介绍,一家基金会为王雪萍提供了手术费用。再过一段时间,王雪萍就能下地走路了。
( 作者: 记者 张冯焱/文 李焱/图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