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标题新闻

郑州近郊将建百万亩森林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7-02-12 03:57:00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2003年郑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用10年时间,在郑州近郊建成100万亩的森林,把郑州建设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山川秀美的园林生态城市。这项浩大的城市森林生态建设工程,为全市人民所关心、瞩目。

  为打造郑州绿色生态家园,市林业部门高起点、高质量编制了《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总体规划确定了“一屏、二轴、三圈、四带、五组团”的布局。“一屏”,即在郑州风沙起源的北部,沿黄河大堤及黄河风景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一道长67公里、宽1.1公里的防护林,形成一道黄河绿色生态屏障。虽然仅仅两三年时间,树木尚未成材,但已开始为郑州遮挡来自西北的风沙。“二轴”,即在纵贯郑州南北的107国道和横跨郑州东西的310国道两旁,种植宽50米的防护林带,形成两条森林生态景观的主轴线。“三圈”,即依托郑州三条环城公路,结合郑州国家森林公园、郑州世纪公园、西流湖公园、尖岗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贾鲁河公园、古城森林公园、雁鸣湖森林公园、洞林湖森林公园等星罗棋布的大小公园,构造由绿色通道、森林公园及各类景观林、防护林环绕郑州的三层森林生态保护圈。“四带”,即以贾鲁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连霍高速、京珠高速四条主要河渠、道路构建四条大尺度、辐射状的生态防护林带。“五组团”,即构建西北、东北、西南、南部、东南五大森林组团,形成绿色森林环境的规模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群落的规模效应。

  2006年2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决定》,并提出“两年内实现创建目标”。去年,全市以各种形式履行义务植树任务的公民达353万人次,义务植树1208.9万株,全面完成年度义务植树任务。

  创新: 巩固造林成果

  过去人们常说:“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对此,市林业部门大胆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构建新的建设和管护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4.7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3.8亿元。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四荒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转让项目开发权或经营权,出让冠名权和广告权,政府与企业共同开发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参加项目建设。实行政策扶持,对规划区内参与森林生态城建设的农民,享受不低于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标准的优惠政策,同时分工程、分区域制定了不同的造林补助标准。对通道绿化不同区段的占地,按照不同标准分别给予补助。对新发展的苗木基地,连补三年,落实树随地走、林权归己的政策,谁投资,谁拥有,谁经营,谁受益。

  创新造林机制。采用工程管理模式组织造林,引入竞争机制,在北部邙岭、郑少高速、水库周边等重点生态林建设中,实施招投标造林、工程专业队栽植,不但降低了造林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创新管护机制。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市林业局成立了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区县(市区)也都建立专门的管护机构,乡(镇)增加专职和兼职管护人员,形成机构健全、多措并举、上下齐动的管护网络。

  创新依法治林机制。先后以政府令形式发布了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封山育林管理办法等,《郑州市近郊生态防护林建设管理条例(办法)》也已列入立法计划,还将逐步制定森林生态城建设工程管理办法、占地补偿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工程资金使用办法等,从而使各项林业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

  成果: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近年来,郑州市的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包括风沙源治理工程、通道绿化工程、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等重点工程相继启动,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初步显现。如今,无论是郑州市民还是外来人员,都说“现在的郑州树更绿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了”。

  据水文气象部门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郑州市空气与往年相比有三个新特点:扬沙浮尘天气最少,高空气质量稳定率天数最长,空气质量一二级天数最多。

  按照规划,2013年郑州森林生态城建成后,周边将形成百万亩以上的森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以上。未来的郑州,天将更蓝、地将更绿、水将更清;郑州,将被层层森林环抱,以“公园式的绿地、园林式的庭院、生态型的乡村”的生态格局立于中原大地;郑州,将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最佳居住地。

( 作者: 本报记者 党贺喜 通讯员 郑琳萱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