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一介草民点燃闪闪烛光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6-11-30 08:30:28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洛宁籍打工仔杨玉民,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朴实汉子,凭借着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打动了一帮爱心之士,为自己贫困家乡的教育做出了贡献。

    如今,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在洛阳市捐助了多所中小学,并把这些贫困山区的残疾儿童请到香港进行文化交流。所有的这一切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在做梦。然而,这对杨玉民来说,只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

    近日,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主席陈昌立先生,再次带着他的爱心团队冒寒来到洛阳捐资助学。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
    

    贫困山区的爱心大使

    “玉民回来了,听说还带来了一帮人回来帮咱们建学校呢,这下娃娃们上学不再受罪了。”洛宁县上戈镇群众到处传递着这个喜悦消息。

    11月27日,洛宁县群众盼望已久的杨玉民,终于带领着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的领导,回到了久违的故乡———洛宁县。

    天空中飘着雪花,寒冷的北风肆虐地吹着。可洛宁县上戈镇的大人小孩一早就站在家门口,期盼着杨玉民能够快点回来,上戈镇显利中学的师生们把校园打扫了一遍又一遍。因为,这天是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所捐助的教学楼落成使用的日子。

    下午3点钟,杨玉民带领着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陈昌立主席一行来到了显利中学。一下车,陈昌立便受到了该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期盼已久的群众也纷纷前来加入欢迎的队伍。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在孙子的搀扶下,冒寒步行十多里山路前来感谢基金会对学生们的帮助和支持。她紧紧握着陈昌立的手,含着激动的泪水,不断地说着:“你们真是大好人啊!这下娃们再也不用受冻了,你看这楼盖得多漂亮啊。”老人边说边拉着陈昌立先生的手,指着眼前新建起的三层漂亮教学楼。

    其实,像这样的漂亮教学楼,通过杨玉民牵线搭桥,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已经捐资建设了4所。

    其实,早在2003年初,来自香港的刘钰钧先生和刘文诗女士捐资20万元,帮助洛宁县古村小学修建新教室。

    2003年11月10日,一栋拥有26间教室的两层小楼建成,成了村里最高大、最气派的建筑。

    上个世纪40年代,古村人在原本是村里关公庙的地址上建起了这所小学。直至2003年初,由于所有教室全都已经残瓦断壁,学校不得不封闭所有教室,课桌椅则移到校园里一棵古树下,老师在树下为同学们上课。宽大的树冠可以阻挡阳光,却无法遮住雨水,一下雨,就得中断上课。后来,学校在附近租村民的房子当作临时教室。

    如今,新教室结束了危房岁月,100多名学生得以重返校园,村子里十多名辍学的儿童也再次回到课堂。

    不仅如此,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暑假,古村小学的英语老师还被安排到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在长沙设立的教育基地,免费接受系统培训。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杨玉民的热心帮助下所促成的。如今,洛宁县群众亲切地叫杨玉民为“爱心大使”。

    真诚引来爱的感动

    洛宁县地处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薄弱,市、县两级教育部门也极为重视这里的特殊情况。每年都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这里的贫困学校及学生,可对于有限的帮助,只是暂时能够解决面前的困难,从根本上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条件是很难的。

    对于这一切,杨玉民深有感触,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他远在深圳打工,可他一直没忘记家乡娃娃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学习的样子,每当想起这些,他都热泪盈眶。

    洛宁教育与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当初究竟是如何结缘的?

    当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和刘钰钧、刘文诗的名字被刻在校园里的纪念碑上时,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他就是杨玉民,洛宁县赵村乡马营村青年,现在在深圳打工。

    杨玉民的传奇打工经历,将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的注意力吸引到洛宁来。

    1997年,杨玉民辞去公职后到深圳打工,公司老板邹汉生则是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的理事。进入公司第二年,杨玉民开始当邹汉生的专职司机。

    邹汉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其妻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两个人都热心于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他们经常到各地参加捐助活动。随行的杨玉民也常常拿出钱来捐助当地的贫困儿童。

    虽然每次只能捐助一百或几百元,但杨玉民的举动却给邹汉生留下很深的印象,“玉民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且忠厚可靠。”

    后来,杨玉民被推荐给陈昌立当专职司机。陈昌立是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主席,积极推动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杨玉民跟随他到各地的时候,也从没忘记自己去捐助一些钱。这样一个打工仔的行为深得陈昌立的赞赏。

    杨玉民兄弟姐妹7个,父亲英年早逝,因家庭经济原因和教育条件的限制,他读完初中就辍学了,这个经历成为他以后挥之不去的痛。
    在与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成员出入各地的捐助活动中,他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我感受到自己的家乡也需要帮助。”4月22日,杨玉民告诉本报记者,当时他就有个念头,也要让家乡的教育得到必要的支持。

    2001年春天,杨玉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给李彩民,李彩民是杨玉民的小学同学,当时是上戈镇的副镇长。

    “我一听,觉得主意挺好的。”李彩民说。

    随后,杨玉民把自己的想法如实讲给陈昌立。“我相信你,你说的我们一定会重视。”陈昌立当即回答。

    草根力量背后的希望

    按照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受资助的学校必须先由当地政府提出申请,然后由基金会派出义工进行考察,如果需要资助的情况属实,就形成初步意向,然后根据情况,再进行一次考察,并察看施工计划书,签订资助协议。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确定学校和申请新建或扩建的方案。

    杨玉民对基金会的操作程序烂熟于胸。他将这些情况及时通过李彩民告知当地政府,后来,将古村小学作为申请捐助的对象。

    基金会在接到申请后,立即派几名义工去古村小学考察。“他们非常认真地进行拍照和录像。”古村负责人高六显回忆,这些义工还向学校的老师和附近的居民进行了询问。

    根据义工的调查情况,古村小学扩建的方案得到基金会肯定。几个月后,基金会再次派义工来到古村小学,然后与洛宁县政府、洛宁县教育局签订协议。2003年3月,古村小学扩建工程开始动工,捐款分三批及时打入专门的账户。

    “扩建古村小学,是我梦想的开始。”杨玉民说,他想把更多的学校纳入受捐助的行列。

    据洛宁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在2005年之前,洛宁县不少学校的校舍由于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从2005年开始,有关部门开始加大学校危房改建和重建力度。“但仅靠政府拨款,一些学校的改扩建步骤还是慢了些,应该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该县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说。

    但是,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一个县,只能资助一所小学。杨玉民决心突破这个界限。

    后来,在找到适当的机会后,杨玉民向基金会说明洛宁的特殊情况,希望基金会能再考察洛宁县的其他一些学校,并将当地教育部门提供的材料上报给基金会。上戈中学校舍也非常不好,因此被选为第二个申请学校。

    杨玉民的建议再一次得到重视。最后,基金会考察确定,捐助上戈镇的上戈中学20万元进行改扩建。

    突破这个界限之后,基金会相继又资助扩建杨玉民的老家———赵村乡马营村初级中学,款项也多于前面两所学校,获得25.2万元的资助,该校正在扩建之中。

    如今,杨玉民还像以往一样继续打工,为陈昌立开车。但是,他关注家乡教育的热情依然没有改变。“我的目标是,全省至少要有30所学校得到捐助。”

    “他的很多想法都让人惊奇,但是,总是能够实现。”李彩民说,洛宁县聋哑学校儿童赴香港演出是他认为不可能的事,但杨玉民还是促成了这件事。

    在杨玉民的助推下,截至目前,除了已经资助和正在资助的3所学校,另外还有7所被考察过的学校,李彩民认为,这些学校都极有可能获得基金会的资助。

    对话陈昌立

    陈昌立,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主席。虽然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一直致力于国家的教育事业,自该基金会成立以来,资助了上万名贫困地区的学生。

    陈昌立这次来河南洛阳行程较紧张,11月27日晚,劳累了一天的他在从洛宁县回洛阳市的路上,记者与他同车对话,进行了深入采访。

    记者:今年您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是什么力量促使你一直在致力于资助贫困学生呢?

    陈昌立:信念。记者:什么样的信念呢?
    陈昌立:我深信,国家的繁荣安定,必须从教育开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孩子们受了教育,可以拥有美好的未来。

    记者:你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在你看来香港的学生和内地学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陈昌立:有区别的,香港的学生很注重个人能力和个人特长的发展,咱们内地的学生是学习特别刻苦,学习成绩比较好。我真诚地希望这些学生能够优点互补,那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在若干年后成为咱们国家的有用之材。

    记者:你与河南洛阳结缘,并且帮助这里的贫困学校及学生,是什么感动了你?

    陈昌立:河南人感动了我,特别是河南人的真诚和善良感动了我。我很感谢杨玉民先生,通过他让我认识了这么多河南的朋友。

    记者:至今,你们基金会已在河南洛阳资助了3所学校,另外还有7所已经被考察过。你计划将在河南资助多少所呢?

    陈昌立:这个我目前还说不准确,但是我会尽我最大力量多为河南资助些的。

    记者:自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成立以来,你一直这样无偿地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你最终的希望是什么?

    陈昌立:我们这种资助是不索回报的,我们希望这些受过资助的孩子们能够尽快地成材,为祖国多做贡献,学会感恩,有一颗真诚的感恩心。因为,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有你活着而得到益处。
   

( 作者: 记者李明德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