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网评

“圈子文化”培养不出学术大师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6-08-23 08:11:39 来源: 中原新闻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说,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加大,但“包工头”现象在科学界却越来越普遍。某些著名学者特别是院士,在学术界有一定身份,很容易就拿到重要的科研项目。

    但他们自己根本没那么多时间去做具体研究,就会把项目分解发包出去给别人做。“这些学者往往还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个别名气较大的学者中,甚至出现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今年负责项目审批和经费发放,明年又会参加项目申请。这样一来,科研的资金就永远在几个人中流转。(据8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科学界“包工头”,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是科研人员,却在有一定成就之后专门搞公关,自己的活计荒废了不打紧,能在“发包”科研项目的时候赚上一笔也不算亏。他们飞来飞去,获得了各种国家级的头衔和荣誉,干的是“包工头”的活计,自己却疏懒了业务。

    一个建筑工地包了也就包了,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被这么包来包去的,还真不是啥好事情。难怪中国科学界这么多年怎么就得不到诺贝尔奖呢,敢情大腕都当“包工头”了。

    科学界形成了“圈子文化”,如同江湖,老大负责“发包”。“包工头”接下某个科研项目,等于揽下一项工程,把手中的任务分配给圈子里的人,就像包工头指挥农民工干活一样。我们不知道,这样“近亲繁殖”出来的科研会禁得起怎样的市场检验。

    科研经费是国家出的,也就是纳税人出的。如果纳税人的钱被一层一层“发包”下去,当小有名气的科学家“转行”做“包工头”的时候,科学究竟被供奉在哪里?在很多人眼里,科研项目已成了“圈钱工程”:只要有了科研项目,科研人员就可从中拿提成。

    我们知道包工头,手下的农民工多数是本乡本土的,没有圈子上的联系,包工头不大可能面向社会“招聘”农民工。科学界“包工头”大概也是这样吧,学术上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让学术成了农民工。许多学科带头人不再参与具体科研工作,主要任务是“跑经费”,就像包工头跑项目一样。

    “包工头”的手下,难以产生建筑大师,科学“包工头”的手下,会有科学大师吗?我怀疑。万应慧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