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关注"外劳"过春节:打工者讲出的简单心愿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6-01-10 09:13:22 来源: 中原新闻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今年春节,你的愿望是什么?买一件价值不菲的新衣?换一款最新功能的手机?或是带着妻儿外出旅游?盘算着怎样度过春节长假的同时,您是否关注过城市中那些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年愿望,他们的愿望是那样的简单。
   
李东成
    闺女的布娃娃欠了10年


   
给孩子买玩具是李东成的新年愿望。记者 王梓/图

    长江路上一个建筑工地,来自焦作沁阳的民工李东成衣衫单薄,憨厚的他告诉记者:“干起活来就不冷了。”记者问他的新年愿望是什么,他想着的是家里的孩子和媳妇:“闺女10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很有出息,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孩子刚出生时,我就想让她像城里的娃一样,也有一个布娃娃。”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他竟然欠了孩子整整10年,这个35岁的农村汉子对此深感愧疚。在郑州,他从来不去逛商场,也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玩具,这个小小的愿望成了他年年的愿望。

    从村办企业下岗后,李东成就在外面打工,父母身体不好,家里还有10岁的闺女和3岁的儿子,老婆在家种地照顾父母。“爹娘身体不好,娃也做了一次手术,我努力打工可总也挣不住啥钱,现在家里还是几间破平房。”采访那天风不小,框架结构的高层住宅还没封墙,凛冽的北风中李东成只穿了件秋衣和夹衣,还有一件破旧的单外套。

    在郑州干活快一年了,李东成只花十几元钱给自己买了一双布棉鞋和袜子,“这是必需品”。记者看到,他的棉鞋保持得很干净,看上去很新。

    作为一个和泥递砖的小工,李东成每天在过度的体力劳动后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晚上下了工,我就在工地周围遛弯儿,最多到旁边的街心花园看看”。郑州繁华的大商场与李东成的生活似乎毫不相干。

    说起二七广场的繁华,李东成的眼中流露出向往,但他无奈地说:“我不买东西,去那儿干啥哩!”周围有工友说出了他的心声:“那里都是城里人,俺们穿得脏,怕人家瞧不起,再说,那儿有时还有骗子专门骗农村人。”有一个年轻的工友则自豪地说:“俺媳妇来的时候,我带她去了一趟金博大,逛了老长时间啥也没买,俺媳妇可羡慕城里人了。”

    离年关越来越近,李东成表示出强烈的回家愿望,“收秋的时候回了一次家,平时每月我都要往家打一次电话。”记者问他打电话最想听到的是什么消息,他憨厚地说:“闺女又考了第一,我最高兴,现在我就指望她将来有出息了。”旁边的工友打趣说:“你媳妇就不说她想你了?”李东成红着脸说:“她说不出口,我也说不出口。”

    “我就想让娃子和城里娃子一样,有玩具,有像样的文具,我还想给媳妇带身新衣裳,让媳妇漂漂亮亮地过年。”李东成说。

    记者手记

    建筑工人李东成的新年愿望对城里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可是他却年年为了这个愿望奋斗,年年回家时却总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采访结束时,记者告诉在场的十几个建筑工人,晚报愿意帮他们实现简单的新年愿望,当时没人开口。后来记者写稿子时,一位娄姓民工拨通记者的手机,他有些羞涩地说:“过年我想有身新衣裳,像羽绒服什么的,我到现在没寻上媳妇,可能是我的形象不好吧。”

    娄大哥的愿望很简单,还有不少建筑工人的愿望和他相似。如果你的家里有多余的棉衣,如果你的孩子淘汰下来的玩具、童车还能用,您可以通过晚报牵线捐给那些外来务工人员。
   
刘俊岭
    想让儿子学门技术活
    
    “今年不回去了,小儿子在郑州打工,‘掌柜’的要我们在工地看守,离不开,干脆就在郑州过年,还能省出些路费来。”在一个建筑工地,多数工友已经回家,农民工刘俊岭的妻子看着空荡工地,并没有流露出过多的羡慕,“习惯了。”她平淡地告诉记者。

刘俊岭一家今年要在工地上过年。记者 王梓/图

    刘俊岭一家三口在这个工地上已经生活一年多了,起先是老刘从漯河来到郑州,找到了看守工地的活儿,随后妻子过来一起寻生计。去年夏天,17岁的小儿子初中毕业后也来到郑州打工,一家三口人就挤在工地门口一间用木板搭成的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木板屋里有一张双层单人床、几个板凳,还有一台年代久远的黑白电视机,这就是刘俊岭一家人的全部家当。虽然看起来比较寒酸,但刘俊岭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工地上还是被许多人羡慕的,毕竟一家人在一起,互相有个依靠。

    “找到这个活儿不容易,回家一趟再回来不划算。”穿着一套春秋蓝工装的刘俊岭把手伸向屋里的小煤炉,小煤炉微弱的火焰让透风的屋里稍显温暖。谈到今年的过年计划,妻子感叹:“这里的年货太贵了,以前过年都是在老家买年货,这次不回去过年,多少也得置办点儿年货,看来要花不少钱。”

    刘俊岭在工地上一个月的工资是500元,妻子没有收入,平时一家人吃饭都是自己做,工地不管饭。日子挺紧,刘俊岭还要攒一些钱给两个儿子将来娶媳妇用。“我们农民不像你们城里人,老了有养老保险啥的,我们现在挣一个是一个,老了全得靠孩子养活,呵呵。”刘俊岭的妻子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说到新年愿望,刘俊岭和妻子同时想到了孩子:“我们谈不上啥愿望,就是觉得儿子打工太累了,想让他学个技术活。”

    刘俊岭说,儿子对美发很感兴趣,一直梦想着学这门技术。“上个月去大学路上的一所美发学校看了看,他想学,过了年就让他去,村里像他这么大的孩子都不愿意回家种地了,学门手艺也是个出路。”刘俊岭告诉记者,现在老家里每户都是只有老的和小的在家,有点体力的都出来打工了,下一辈儿的孩子们更不愿意种地当农民。“出来就是要吃苦的,这个不怕。”

    “等这个工程干完了,你们会回漯河吗?还是再找下一个工地?”记者问到他们将来的打算时,刘俊岭和妻子的脸上流露出短暂的迷茫。“完了再说吧,反正今年是不会走的,多干活挣点钱。”

    记者手记

    虽然在异乡的打工生活很艰苦,但刘俊岭有一个信念———让孩子学上一门手艺,生活会好起来。虽然缺少最基本的娱乐休闲,生活条件在城里人看来很艰苦,但刘俊岭的乐观却使简陋的小木屋看起来不是那么寒冷。

    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美发学校近4000元的学费也许算不上多,但这笔费用却寄托了刘俊岭一家人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如果能有一所美发学校给刘俊岭的儿子提供学习的机会,今年春节他们就会在梦想实现的幸福中度过。
   
刘凤文
    买到车票回家过团圆年
    
    1月7日下午,地上的冰还没有融化,寒气透过脚底直冲全身,觉得冷飕飕的。记者第一次在工地见到刘师傅时,他穿着一件露着脖子的旧棉衣,戴着露着4个手指头的破手套,正坐在门口一大堆扣件前,用剥丝机一个一个地校正零件,他那裸露的手指裂着一道道口子,手上满是黑黑的油渍。

刘凤文希望尽快回老家过个好年。记者 王梓/图

    刘师傅名叫刘凤文,商丘民权县尹店村人,1949年出生,1990年开始出门打工,至今已经15年了,目前月工资600元。

    刘师傅的两个儿子、儿媳常年在南方打工,家里只剩下一个正上小学的孙女和身体不太好的老伴。“几个月前,老太婆大病了一场,实在想我了,就来到郑州的工地住了两三天。”昨日,记者再次在工地见到刘师傅,他告诉记者:“昨天我给老伴打电话了,她和小孙女盼着我早些回去。”

    商丘离郑州并不太远,今年刘师傅想坐火车回家。他说,往年回家老遇到火车票涨价,背着行李满头大汗排几个小时队还不一定买到票。老刘所在的工地只有他一个人是商丘的,其他工人多数来自信阳,他们可以结伴回家,或包租一辆车回家,或由小组长代买票,而他却只能自己买票回家。

    最令老刘高兴的是,今年工地上给他们工资发得很及时,一月一结,每月最晚不超过4日。老刘说:“人家对咱好,咱也得把活干完再说回家的事!”

    老刘说,昨天往家里打电话,懂事的孙女抱着电话直说想爷爷,还说不要好东西,只想爷爷从郑州给她买个头花就行了。老刘一脸疼爱地说:“孩子大了,爱美了,但她的爸妈不在身边啊。”不知为何,老刘的话和流露出的表情,不禁令记者不合时宜地想起喜儿的红头绳来,不过,老刘给孙女扎头花时一定是无比幸福的。

    老刘还决定给可爱的孙女和苦守在家的老伴各买一套新衣服,“老太婆在家熬了一年,一辈子没穿过啥好衣裳。”这一回老刘决定到市中心一趟,听说市里的衣裳好看着哩。老刘在郑州干活快3年了,连绿城广场在哪儿都不知道,平时干完活儿顶多就是到附近的城中村的商店里看一会儿电视。

    自始至终,老刘没有提起过年给自己添点儿啥。他说,给老伴的衣服不能买太贵,“20来元钱一件就行了,孙女的也是。”不然,老伴会心疼他一把年纪在外面挣钱不容易,不舍得穿的。
    “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买到车票回家团圆。”老刘说,“儿子们说今年不回来了,真想去找他们啊,我跟他妈可想他们哪!”

    记者手记

    老刘的新年愿望更简单,我们相信,老刘那可爱的小孙女最想看到的也许不是爷爷带给她的漂亮头花,她最盼望的也许是她这个年纪还无法完全理解的团聚之情。愿老刘一路平安,愿老刘一家人能早日团圆!
   

( 作者: 记者 辛晓青 纪宇 李亚洁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