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南水北调河南文物保护10:三朝宰相韩琦"七十二墓"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5-12-01 09:08:15 来源: 中原新闻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 安阳曾出过许多名人,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韩琦应该算得上一位。

    位于安阳市西北的皇甫屯村,虽然离太行山很近,无论是田间还是地头,石头很常见,但这里仍属平原。站在皇甫屯西头放眼西望,只有一小片平坦的台地凸出地面,那片台地之下就是韩琦的墓地。传说韩琦曾有七十二墓,这座韩琦墓是真的吗?墓地原来什么样子?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人物,会有什么样的物品陪葬?我们在安阳进了层层探索,努力一步步发现韩琦墓地内掩藏的真相。   


长睡九泉之下的韩琦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精心策划的坟茔,已经成了一片耕地。

    传说韩琦曾有七十二墓

    皇甫屯村村民侯振中,今年已经70岁,家离韩琦墓地不足100米,说起韩琦和韩琦墓来总是滔滔不绝。

    侯振中说,韩琦在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时,给自己身后事做了安排,为防止盗墓贼日后盗掘自己的墓葬,他在河北和河南两省共有72个墓地,用来迷惑盗墓贼。

    生前要有多少财富才能购置72块墓地?墓主人究竟有着多么显赫的地位?侯振中说,韩琦曾经在北宋时期的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位皇帝在位期间,辅佐朝政,高居宰相之职。

    也许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郭胜强对韩琦的了解更为完整和真实,经过几年的研究,他写出了一本《韩琦传》。

    在宋朝时,安阳叫做相州,韩琦的老家就在相州。韩琦的家族在当时也非常的显赫,他的外祖母李氏是后晋宰相李崧的侄女,外祖父韩构曾做过知府。韩琦的父亲韩国华,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在泉州做知州,《宋史》专门有传记记载韩国华的事迹。

    韩琦是韩国华最小的儿子,出生在泉州,但四年之后,这个家庭就遭遇了不幸,韩国华因病去世。韩琦读书非常刻苦,刚刚20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踏上仕途,渐渐成为宋朝名臣。

    郭胜强说,韩琦一生做了很多事,但最主要的有四件。在他进入仕途不久,西夏便有了脱离北宋王朝的想法,北宋王朝和西夏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韩琦以文臣的身份,与范仲淹一起,率领宋军挺进西北地区,与西夏军队作战,打了不少胜仗。

    从西夏战场回到宋都开封后,他又参与了范仲淹主张的新政,但不久新政就宣告夭折。

    在宋仁宗晚年时,韩琦升任宰相,并主张让无子的皇帝立太子,为宋英宗顺利继位立下了大功,也得到了宋英宗的赏识和重用,后来在他的努力下,宋神宗又顺利接替了皇位。

    在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也是一件大事,但王安石变法却遭到了以韩琦为首的部分官员们的反对,王安石新法实施后不久就被废除。   

    韩琦下葬皇甫屯

    韩琦真的有72墓吗?如果有72墓,都在什么地方?

    郭胜强说,皇甫屯村民传说的韩琦有72墓也只是传说,在文字记载中,也查不到有这方面的资料。韩琦有72墓所和历史记载中的韩琦家里的情况也不相符,再说一个宰相有72墓也不合常理。

    韩琦虽然在朝做官长达50多年,并且高居宰相之位。但他并没有多少家产。在死后埋葬时,家里并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皇帝在得知情况后,向韩琦赏赐了一些金银和布帛,并决定下葬的费用全部由官府出,韩琦才得以下葬。

    “韩琦的墓在安阳是无可置疑的。”郭胜强说,在封建社会,叶落归根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官宦之家,这种思想更为强烈。在宋代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下,官僚往往拥有一些田产,并且田产多数在祖籍地,韩氏家族也不例外。韩琦在安阳找到祖坟后,就在祖坟旁购置了田地,并雇了本族的人守墓,对于守墓人,韩琦并没有给他们工钱,而是用墓地旁的田租冲抵看守墓地的费用。

    “韩琦墓在宋朝后的几个朝代,都有人看守,现在安阳市的一些韩姓人就是看墓人的后代。”侯振中说。

    墓葬曾被多次盗

    作为三朝宰相的墓葬,墓室里究竟埋葬着什么样的宝物?

    侯振中回忆,原来的韩琦墓和现在平坦的台地完全不同。当时从村西到目前台地西的大片田地分布着13个大大小小的土包,那些土包都是韩氏家族的墓冢,据说除有韩琦的墓之外,韩琦两个儿子的墓也在这里。

    原来在韩氏墓地的南侧还有三块大石头,当时村民都把那里叫“大石头地”。其中一块石头是大长石,有7米长,2米宽,1米高,另一块是方石。另外,还有一只石龟,石龟也有6米多长,高2米多。

    我们在韩琦墓现场并没有发现那三块大石头。村民告诉我们,在1958年时,石头就已经在烧石灰时被烧掉了。

    “韩琦的墓就在这里。”侯振中指着皇甫屯村村西的台地说,“当时在韩氏的13个墓冢中,韩琦的墓冢最高,也最大,高度能到树梢,有10多米。”

    村民们说,韩氏的13个墓冢是当年农业学大寨时平掉的。当时是想着这么几个大土包,影响耕种,如果平掉墓地,至少能多出七八亩农田。    在平墓时,村民们发现了墓道,从外向墓道内望,黑魆魆的,什么东西都看不到,一位村民向里扔了一小石块,听到石块“扑通”一声像掉进了水里。

    “那时候我还年轻,胆子也大,就让其他人用绳子拴着腰,进了墓葬。”70岁的侯振中说起进墓道那件事,依然兴奋,他说:“那次在墓道内,没有发现任何东西,墓室全部是由光滑的青石砌制而成,有些地方已塌,一些土随之滑了下来。”

    那次平整墓地,村民们还发现韩琦墓内有五六个盗洞,盗墓贼早已光临了韩琦墓。

    “只要是来看韩琦墓的,可以说大多数都要找我带着去。”侯振中介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韩琦墓正好处于总干渠的河道中心位置。韩琦墓要沉入水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记者手记

    韩宰相的浓浓乡情  

    在安阳,韩琦不仅赢得了韩氏后人的尊崇,还得到了多数安阳人的尊重。在安阳市五中读过书的,更会以韩琦自豪。

    古代的官宦都喜欢舞文弄墨,韩琦在这方面也不示弱。为了表达他对安阳的思念和对家乡的赞美,还创作出一个《安阳好》词牌名。

    站在韩琦墓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脸含幽思的老人站在月下低声吟唱:安阳好,形胜魏西州。曼衍山河环故国,升平歌鼓沸高楼。和气镇飞浮。笼画陌,乔木几春秋。花外轩窗排远岫,竹间门巷带长流。风物更清幽。

    进入老年的韩琦更加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他便向皇帝要求回家乡做事,很快被批准,并让他做了相州的知州。在安阳做知州期间,他在州署的后院建立了一座堂舍,起名为昼锦堂,堂舍建成后,欧阳修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昼锦堂记》的文章,并成为传世之作。如今刻有《昼锦堂记》一文的碑仍存放在韩琦故居之中。

    当时昼锦堂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书香缭绕,引得司马光、欧阳修等大批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从那时起,朗朗的读书声就在此不绝于耳,并培养出了众多的举人和进士。1900年,昼锦堂更名为昼锦学堂,成为全省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昼锦学堂就是安阳市五中的前身。

( 作者: 记者 张锡磊 卢曙光 文/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