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郑州全媒体新闻直播间|两会好声音(3月9日)

2021-03-09 07:42:33来源:中原网
字号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

  降低税费 支持多渠道补充资本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银行董事长王天宇提交了《关于进一步降低中小银行税费的建议》《关于支持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的建议》《关于推动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建议》《关于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的建议》等一揽子关于金融方面的建议。

  进一步降低中小银行税费

  王天宇认为,中小银行作为地方金融机构,持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国家“六稳”“六保”政策的实施。当前,中小银行对社会减费让利导致自身经营压力较大,部分有利于中小银行发展的政策到期。

  他建议,在中小银行大力为小微企业减费让利的同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降低中小银行税费,充分发挥其支持小微的基因优势,推动其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延续实施财税〔2018〕91号文件对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征增值税政策,延续实施财税〔2017〕77号文件对金融业金融机构与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政策,延续实施财税〔2018〕164号文件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综合所得税收优惠政策,阶段性减免或降低中小银行存款保险费率。“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分为八档级,费率为万分之二至万分之十六不等。中小银行受其客群结构及经营管理水平影响,评级等级较低,故缴纳存款保险费率也较高,成为其一项重要成本支出。为提高中小银行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能力,考虑中小银行实际费率情况,建议阶段性减免或降低中小银行费率标准,存款保险费率根据各家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动态调整。”

  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政策扶持下,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信贷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并在投贷联动、培育发展风险投资、全面深化市场改革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尝试了多种银政合作的科创金融模式。总体来看,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为科创企业获得发展资金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直接融资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众多初创型企业提供了有效支持。但从客观上讲,我国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仍有很大空间,金融服务供给与科创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尚未实现精准对接,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

  基于此,为推动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王天宇建议,运用创新引导基金促进科创企业发展,构建匹配科创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生态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金融科技融合,进一步推动投贷联动发展。

  推动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中仍存在短板,尤其是金融支持不足问题较为明显。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金融委员会的调查数据,物流企业的贷款融资需求被传统金融机构满足的不足10%,尤其是公路运输公司由于规模较小、位置分散,传统金融机构为其贷款的比例不到5%。

  王天宇说,物流业数字化转型有待金融支持,物流企业“轻资产”运营模式融资困难,金融市场缺乏场景化的物流金融产品,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受到监管严格制约。

  基于以上原因,就推动金融支持物流业发展、服务发展新格局,他提出以下建议:鼓励金融机构探索数字化赋能物流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建立物流金融产业链服务生态,创新金融对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方式,支持中小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建议鼓励中小银行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公司业务转型发展和地域特色模式创新,通过服务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拓展全国市场。建议完善数字金融的相关制度,在标准化票据、企业远程开户等金融服务创新上给予中小银行更多的政策支持。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徐刚领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

  乘势而上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就要强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郑州综合承载力,全面激发发展活力。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最为关注如何支持郑州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并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郑州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建议》。

  支持郑州提升综合承载力

  对于为何建议支持郑州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杨雪梅开宗明义,向记者讲述了其案由: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快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服务全国大局。她表示,郑州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央明确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央实施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城市之一、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对于强化带动引领中原城市群创新发展、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杨雪梅认为,郑州作为黄河沿线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承载力,有利于推动国家战略部署和重大生产力布局的落地实施;有利于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原城市群龙头带动作用,能够更好地影响、带动、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还有利于充分发挥郑州重大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做大做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板块核心增长极,影响和带动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但城市国际化水平亟待提升,迫切需要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杨雪梅直言。

  建议郑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针对支持郑州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杨雪梅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支持河南省优化郑州行政区划格局。建议国务院协调有关部门支持河南省优化郑州市的行政区划格局,推动撤县(市)设区步伐,以优化郑州建设与发展规划布局。

  第二,支持郑州市申建副省级城市。建议中央研究支持将郑州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充分考虑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实际需要,以及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力推进中西部区域协调联动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赋予郑州副省级城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郑州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第三,持续提升郑州市水资源保障能力。从郑州市人口增长态势、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和高品质城市建设等实际需要看,未来郑州的建设与发展,“水瓶颈”制约凸显。建议国务院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相关举措,持续加大对郑州市水资源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南水北调向郑州市配水指标,在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水资源配置方面对郑州市予以重点倾斜,支持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建设桃花峪水库。

  第四,支持郑州市提升土地综合承载力和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充分考虑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实际需要,建议由国务院协调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支持提升郑州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依据郑州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郑州建设用地指标调配实行动态管理,适度调减基本农田用地指标,调整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比重。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董艳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娟:

  聚集人才 打造技术创新高地

  “我是一名来自制造企业科技工作一线的人大代表,主要从事盾构机的设计研发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娟希望,制造企业都能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国产盾构“卡脖子”问题已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产业链关键部件的“卡脖子”问题。

  “这些年,中铁装备始终牢记总书记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狠抓科研攻关,解决了一批关键部件的‘卡脖子’问题。”王杜娟说,去年,中铁装备研制的首批国产化6米级常规盾构3米直径主轴承、减速机通过了试验检测,解决了国产盾构核心部件“卡脖子”问题。还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台超小转弯半径TBM“文登号”、世界首台矩形硬岩TBM、世界最大直径硬岩TBM、世界最大断面矩形顶管机“南湖号”等一批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产品。

  今年1月21日,中铁装备生产的盾构机在多哈的一个项目中独头掘进10千米,创造了在全球盾构领域独头掘进的新纪录。目前中铁装备的产品已经出口到了意大利、法国、丹麦、波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阿联酋、以色列等23个国家和地区,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国内第一,2017~2020年连续4年产销量世界第一。

  支持郑州申建国家地下

  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当前我国在地下工程装备领域虽然整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一些工程装备的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新材料开发和工程技术应用等方面还落后于世界顶尖水平。”王杜娟建议,支持郑州审建国家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一流创新人才,打造全球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高地。

  王杜娟认为,郑州建立国家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中铁装备建设运行有全国唯一的国家强基工程盾构/TBM主轴承减速机工业试验平台,彻底摆脱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受制于国外垄断的局面,并在此领域相继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2020年已获批组建河南省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王杜娟说,依托郑州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支持郑州申建国家工程装备创新中心,有利于打造全球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高地,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技术创新平台,有利于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聚集地,培养一批杰出高端创新人才、专业人才;有利于建设成为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示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整体协同的地下工程装备产业生态链,助推中国向世界地下工程装备产业链高端迈进。

  王杜娟建议,国务院及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支持郑州申建国家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在政策、人才等方面予以倾斜,争取在核心部件、新材料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补齐我国高能级创新平台短板,引领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放宽服务型制造业

  进入工程领域准入条件

  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国家先后于2016年和2020年出台有关意见,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破除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的隐性壁垒,支持装备企业取得工程和设备总承包资质。“但由于支持政策没有具体操作细则,目前制造企业进入工程领域仍受到资质的较大限制。”王杜娟说。

  她建议,进一步明确放宽服务型制造企业进入工程领域的准入条件,对被认定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初始资质申报时候,提高一个等级申报,进一步放宽认定条件,对业绩不做具体要求,并放宽工程资质升级条件。她还建议,规范轨道交通重大施工装备行业,加强对轨道交通高端装备行业的管理监督,为国产高端装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准入制度,尽快制订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袁帅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发挥优势 做好考古成果传播

  “我们要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与有效传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时代价值,不断丰富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深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工作近三十载,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最期盼的是更好呈现考古成果,让世界看得到、也让世界看得懂。

  让文物“活”起来 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向世界推介河南时说:“美来自创意。在2021年河南元宵晚会上,唐朝陶俑复活,翩翩起舞,向观众展示了河南博物院,就像时光倒流。”

  《唐宫夜宴》节目一播出便引起全国观众关注,河南博物院打造的“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成为一个个爆款……多元素的艺术手法加工提炼,让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变得灵动起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在马萧林看来,要用活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加强考古界与出版传媒机构、网络科技企业的交流合作,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活化利用与有效传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时代价值,不断丰富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与此同时,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数字化体验,让老百姓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培育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语种全媒介传播

  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

  去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马萧林认为,考古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坚持开门搞考古,既要加强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强化考古的科技支撑,不断提高考古的发现、分析和检测能力,更要会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合力提升考古学的解读、阐释和理论建构水平,从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围绕拓宽中国考古的国际化视野,马萧林还建议,加强人类文明比较研究,持续开展中外联合考古与学术交流,在高校开设外国考古课程,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熟悉世界其他古代文明成就的中青年专家,加快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同时,要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多语种、全媒介传播,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不断加深国际社会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

  打造鲜活的历史教科书

  引领青少年认知中华文明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考古成果是青少年认识历史、传承文化的鲜活教材。

  “我们要了解青少年富有好奇心、求知欲的天性,适应青少年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个性化表达的特征,创新主题研学、游戏动漫、职业体验等方式,增强考古成果转化的时代感、吸引力,有效运用新手段、实现新表达,发挥考古成果在青少年认知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优势,更好彰显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马萧林在提案中建议道。

  此外,马萧林还提交了关于加强对低级别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员作用等相关提案。他建议,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尝试资源整合打包,协调发改、财政、交通、文旅、电信等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展示、弘扬的支持力度。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员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安全责任落实,强化先进典型引领,确保每一处无专门管理机构或管理机构力量不足的不可移动文物有人负责巡查看护。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赵文静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

  盘活废弃宅基地 用于发展新兴产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使用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深化宅基地改革,探索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有利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治理秩序,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就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交提案。

  他建议,农业农村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共同主导,对无人居住的危房和废弃宅基地进行清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收回、盘活利用,利用闲置住宅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项目。譬如,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养生养老、农产品冷链和仓储、初加工等,收益资金合理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改善等。在实施层面,可以加强宅基地相关立法和制度规范,维护农民相关权益;严格宅基地申请、审核批准机制;对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存问题住宅,实行分类处置。

  他认为,应该加大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的鼓励力度,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留在乡村、不再居住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参照土地征收区片价计算,地上房屋按照协商或第三方评估方式进行补偿;同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使进城落户农民既能有稳定就业收入,也能享受稳定的城乡统一社保,免除后顾之忧。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

  医保个人账户 可用于健身运动支出

  近年来,中青年猝死的报道并不鲜见。据调查研究发现,过度劳累是诱因,猝死的深层次原因是高热量饮食及缺乏运动导致代谢综合征,从而过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青中年人群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健身运动、重视健康管理显得十分重要。

  如何推动青中年人群改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建议,广泛开展健康管理教育,向中青年普及健康管理保健知识,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关卡前移,杜绝或减少中年猝死发生。同时,以社区或工作单位为核心,建立健全健身运动场所,提供创新、俭朴、务实、惠民的健身项目,提高中青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制定工间操和群众体育运动计划,促使广大职工群众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

  黄改荣还认为,应该让医保个人账户在推动居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让医保个人账户按比例支付健身运动和健康管理费用,使医保个人账户积极投入到疾病预防中去,作为杠杆撬动全民大健康运动开展,而不是为了治病而积攒账户资金。”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武建玲

  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明珠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宁建华:

  将地热供暖纳入 城镇基础设施范围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经济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利用效率高、无污染排放、实施灵活的优点,地热与其他可再生能源互补综合利用,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形成“地热+”。全国人大代表、黄河明珠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宁建华认为,目前我国已在诸多领域直接利用地热能,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前景十分广阔,但在使用和运行中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少相关政策支持等问题,使得地热能开发难度大、效率低。

  宁建华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地热能供暖优先发展地位,明确各部门职责,出台相关标准,改进统计制度,将地热供暖制冷纳入法定统计范围;国家层面加快地热资源潜力勘查与选区评价。建议国家加大勘查地热资源力度,相关职能部门尽快查明各省地质条件、热储特征、地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并对其开采技术经济条件做出评价,为地方合理开发利用的热能提供依据。

  同时,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政策支持力度。国家层面加大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将地热能供暖纳入清洁取暖重点支持领域,支持政策不低于“双替代”力度,将地热供暖纳入城镇基础设施范围,享受城镇基础设施相关支持政策。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董艳竹

 

编辑:王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