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郑州全媒体新闻直播间 | 两会好声音(3月8日)

2021-03-08 07:37:05来源:中原网
字号  

点击图片观看版面详情↑↑↑

点击图片观看版面详情↑↑↑

点击图片观看版面详情↑↑↑

点击图片观看版面详情↑↑↑

点击图片观看版面详情↑↑↑

点击图片观看版面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龚立群:

    “五育”并举 补齐农村小学“短板”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龚立群对教育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并针对规范农村小学德体美教学、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等提出意见建议。

  规范农村小学德体美教学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其中,广大农村小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龚立群认为,目前,农村小学需要着力推进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学的发展,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龚立群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学的总体状况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师资不专业,专职教师数量少,大部分农村小学缺少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专职教师,课程主要由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素养,教学不规范,教学效果差。

  “目前,不少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依然停留在口号上,对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学的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具体严格的评价细则。”龚立群说,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学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做样子”的现象。

  如何规范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学,促进农村儿童全面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很关键。”龚立群建议,在师资培养上,一方面要扩大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师范生的招生数量,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体育、音乐专业大学生毕业之后从教退费的力度;另一方面大力实施面向农村定向招生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专业免费师范生计划。在教师配备上,一方面增加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师的编制数量;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师走教制度。在教师培训上,一方面借助国培计划专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师培训;另一方面鼓励兼任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学的教师考取第二教师资格。

  关于改进教学,龚立群认为,应按要求,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课程;开展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并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式;重视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精准指导,促进其个性化成长。

  教学评价上,龚立群建议,一方面要增加德育、体育、美育的权重,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倒逼农村小学重视道德与法治、体育、音乐教学;另一方面,强化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开发科学的测评系统,建立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档案,保障教学效果。

  解决幼儿园入学难入学贵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在幼有所育上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有所增强。龚立群调研后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入学难入学贵现象并存、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到位、小区配套幼儿园不能有效发挥普惠性等,亟待解决。

  为此,龚立群建议,进一步扩大市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规模,加大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新建、移交一批小区配套幼儿园,并按相关规定移交教育部门后举办为公办园或委托举办为普惠性民办园。同时,在城市市区规划建设中集中谋划一批学前教育项目,开办公办幼儿园,增加城区学位供给。”

  他还建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可以适当提高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保障幼儿教师待遇水平,稳定幼儿教师队伍,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整体提高,提升公办幼儿园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落实对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园的生均拨款、奖补政策,生均财政拨款要实行专款专用,强化督查,保障幼儿园良性运作。”

  目前,部分基层公办幼儿园不具有独立的事业单位资格,造成法人、园长权责不对等,导致一系列财务管理问题。另外公办幼儿园在编专任教师比例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对此,龚立群认为,应尽快对没有独立事业单位资格的公办幼儿园进行事业单位登记,同时,尽快完成公办幼儿教师编制的核定、补充工作。(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武建玲)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上街区实验小学校长沙宝琴:

  完善制度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学生、学习、教师、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习成长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生和教师又是主体,受到的关注也最多。”来自教育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上街区实验小学校长沙宝琴依然把关注对象放在了学生和教师身上,她希望全社会能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校应有心理健康教育设施

  “近几年,青少年中患有抑郁症的人数逐步增加,普遍反映出学生拒绝上学、拒绝与人交往,并有部分学生伴有轻生意向,这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孩子的健康成长无小事,深入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沙宝琴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地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但是,不少教育主体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父母双方的科学养育知识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发展不平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尚未建立,不同区域及性质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心理状况差异明显。

  针对这种现象,沙宝琴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建立相关指导委员会,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学校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和职能机构,成立心理危机预警中心,提前预测一些危机的发生。学校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制定目标、任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要做到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以此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要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开设教师心理辅导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专家指导、短期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化与社会公益机构的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人才优势,组建讲师团队深入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全面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建设更高素质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具有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优先发展、体制改革、质量公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有力地支撑起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但是,保障教师专心从教、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的相关制度尚未健全完善,教师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仍受到一定的制约和束缚。”沙宝琴说。

  在平常的工作和调研中,沙宝琴发现,影响教育队伍活力的原因有四个:一是职称的激励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教师的退出机制不够完善;三是非教学事务负担过重;四是偏远或落后地区的学校,除语数外教师是专业教师外,其他学科专业专职教师太少甚至没有,大都是兼职。

  究其以上原因,沙宝琴建议,提高教师评聘职称比例。让广大老师们看到希望,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教育教学上,用到学生们身上。创新或增加教师的编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全面推广“县管校聘”教师制度,对教师实施能进能退、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打破“铁饭碗”,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到学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活力。继续加大培训,引领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增加教师的培训经费,通过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挖掘教师的潜力。(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袁帅)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高新才:

  以创新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矛盾尖锐、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不协调、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凸显、流域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流域内发展差距不断扩大……长期致力于理论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高新才从“经济视角”剖析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言简意赅。问题如何破解?他一语中的:“创新。”

  掣肘:创新能力薄弱,创新驱动可持续性不强

  高新才表示,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都较为薄弱,且创新驱动的可持续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创新理论较为成熟,但黄河流域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亟待完善。我国目前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停留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乃至流域层面的创新体系的构建尚需完善,创新系统的构建模块和关键环节需要细化,创新系统构建的经济学机理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实证检验,尤其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构建更需完善。

  创新驱动作用凸显,但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亟待健全。黄河流域九省区协同创新的实现机制包括伙伴选择、资源投入、分工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利益分配、风险管控等。这些机制为协同创新构建安全高效、包容平衡、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从而推进协同创新的有序化与长效化,黄河流域在上述协同创新的实现机制方面亟待健全。

  创新鼓励政策效果明显,但黄河流域创新驱动的可持续机制亟待探索。创新驱动的可持续性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创新过程经常因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而中止,如何构建创新可持续机制,实现创新驱动的可持续是创新政策干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破题:科学研究、制度保障、政策体系缺一不可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破解各种瓶颈制约。”高新才认为,以创新驱动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从三方面精准发力。

  加大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研究。他建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项目中增加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课题数量,尤其是重大专项课题数量。可设立多部委联合攻关项目。鼓励黄河流域各级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多层次、多角度对如何以创新驱动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完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制定有效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真正做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为黄河流域的创新驱动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动力。同时,要健全“政府+产业+企业”三大主体的创新驱动体系,强化黄河流域科技孵化器的市场导向模式,深化黄河流域产学研合作与成果共享,优化黄河流域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制。另外,加快构建黄河流域包容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激励可持续机制,也十分必要。“可以通过提高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科技奖励,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通过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家主动融入黄河流域创新环境;通过制定保护黄河流域创新成果和创新收益的制度和政策,为可持续创新提供法律与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利益均衡机制,真正实现按贡献分配,保障创新跟进者收益。”高新才说。

  在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方面,高新才认为,要进一步完善流域内各级政府的科技财政支出方式、创新激励税收措施、创新风险投资制度,营造有益于创新的金融市场环境;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人才向创新领域流动,引导资本向创新企业流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黄河流域创新基础设施平台,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为流域内创新企业创造市场需求。(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

  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支持力度  

  受历史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立足维护教育公平,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发声。今年他准备的提案仍与此息息相关。

  将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纳入教育部管理序列

  当前,由于经济规模和总量差异分化,发达地区对人才工作、生活的吸引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几乎形成了“掠夺”性挖掘的局面,造成中西部甚至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困境,使欠发达地区人才竞争的劣势地位进一步加大,严重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方高校要实现快速发展,根本解决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十分困难。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促进中西部及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其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活力。”宋纯鹏说。如何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他建议:

  给地方政府释放更大的管理权限。可研制出台专门的政策文件,在教育资源整合配置、重大政策调整、办学资格审批等方面,给省级政府下放更多的自主权和支配权;因地而异、因省而异,根据各区域和各省高等教育发展状况,采取灵活性、差异化的支持政策。

  将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纳入教育部管理序列。应通盘考虑这部分高校的发展问题,在拨款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这部分高校纳入教育部管理序列,参照教育部直属高校管理模式,加强对这部分高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支持其参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相关活动,在领导班子建设、对口帮扶等给予具体指导,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政策和资源支持力度。结合现状出台实施专项重大扶持计划,整合国家政策资源,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审批、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博士生招生指标等方面单列指标,支持中西部办学时间长、社会影响大、历史贡献大、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扶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医科发展

  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平衡问题,直接影响着各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影响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整体推进进程。对此,宋纯鹏认为,应重点扶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医学学科发展,支持其利用多学科优势,整合当地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快速发展医学学科,并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批、医学科研平台布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通过扎实详细的调研,宋纯鹏梳理出一组数据:当前,2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立了44个医学一流建设学科,其中15所高校35个学科集中在京津广江浙沪等经济发达地区,3所高校4个学科分布在中部地区的湖北和河南两省,3所高校5个学科分布在西部的成渝地区和陕西省。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及主要中心城市集中,且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不断拉大。

  宋纯鹏建议,统筹谋划高等医学教育协调发展,将优化配置优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推进医学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问题,出台实施相关政策举措,对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力度,给予足够的政策空间,帮助其尽快补齐高等医学教育短板。同时,支持中西部地方“双一流”高校利用多学科优势,整合当地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快速发展医学学科,并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批、医学科研平台布局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另外,支持在中西部高校布局国家医学研究平台和重大课题,提升区域疑难危重病诊疗水平,加快推进形成国家区域综合医疗中心。(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