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郑州全媒体新闻直播间|两会好声音

2021-03-06 08:41:36来源:中原网
字号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晚报》点击图片进入

  全国人大代表、临颍县北徐庄村党委书记徐德全:

  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农村防疫体系

  作为农村“带头人”,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装着村民的疾苦冷暖,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临颍县北徐庄村党委书记徐德全怀揣着这一初心,继续为“三农”发声。今年他最关注的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如何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防疫站建设,健全农村防控机制。

  提高乡村医生技能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这一消息令我倍感振奋。”徐德全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农村代表,深切体会到农村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薄弱,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很重要。

  徐德全说,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但2021年春节前后,随着返乡和外出务工人员密集性流动,国内多地出现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尤其是农村地区,更是暴露出各种短板和薄弱环节。针对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徐德全做了大量调研走访,他发现,乡村疫情防控工作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较为落后。“尽管乡村医生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尽职负责,但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偏低,加之各项保障措施不到位,直接制约了乡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徐德全说。

  他认为,要提高乡村医生对传染病的基本识别和治疗技能,真正发挥基层卫生系统“哨点”作用,地方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也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村医进行培训,全方位提升医务能力,完善乡村防疫体系。

  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防疫站建设

  农村疫情防控的短板必须尽快补齐,徐德全建议,应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防疫站建设,完善农村防疫机制。

  具体而言,徐德全认为,要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设立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津贴制度,提高人员待遇,促进村医工作积极性。设立农民工核酸检测专项资金,减轻农民工经济压力,同时将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核酸检测纳入医保统筹支付。由上级财政出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发热诊室、发热哨点在设施设备、预检分诊、闭环转运等开展规范化建设,切实承担起重大公共卫生服务。

  要加大国家、省级对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投入,在疫情局部爆发初期,统筹提高乡镇(社区)的核酸采样、送检及检测能力,增加专业人员开展线上等各项业务培训,增强基层疫情防疫能力和核酸检测水平。乡村医生配备基本防疫防护用具和治疗药物,加强对村医的指导;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家庭医生签约手机APP、微信等,加强乡医和上级医生的沟通,加强村医和居家隔离人员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为防控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支撑。

  要强化农村疫情防控宣传、信息技术手段,并做到科学防范。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农村各项防控措施,发挥好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的监测排查作用,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加快部署对农村数字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将数字化理念融入农村工作,实时掌握防疫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共享的形式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全面提升农村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

  徐德全还提到,目前乡村两级卫生院还存在不达标、不规范、硬件设施差、无相关人员配备等问题,以致群众小病需跑去较大卫生院或上一级医院就诊,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也影响和制约了当地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收入和积极性,难以留住人才。他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村级卫生院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按比例配备医护人员,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董艳竹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花亚伟:

  推进文化建设 描绘乡村振兴底色

  今年两会,聚焦企业“退出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热点难点,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花亚伟提交了相关提案。

  破解企业“退出难”问题

  企业退出制度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注册办理日趋简便。一方面,我国各类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使得部分企业退出,还有企业面临着‘无路可退’。”花亚伟经调研发现,“退出难”还催生注销代办等灰色产业,数额不等的代办费,不仅加重企业负担,更易滋生相关领域腐败。

  “‘退出难’的原因有企业自身问题,也有部门信息不畅、相关立法滞后以及专业机构缺少、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花亚伟分析说。

  “我们要加快立法工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结合国内司法实践,加快《公司法》《破产法》等修订完善工作。”花亚伟说,比如在《破产法》中明确破产案件审理时限,避免案件久拖不决。要对现有《公司登记条例》等行政法规集中清理,删除《公司法》等法律规定之外的额外条件,降低注销难度和成本。要加快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为陷入财务困境的个人提供债务重组机会,鼓励债务人继续创业创新。

  花亚伟建议,加快探索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可复制推广的简易破产程序,科学界定其适用范围和标准,简化压缩审理环节,推动司法效能变革。整合政府资源,将涉及注销业务的信息资源全部集中于同一服务平台,由负责注销部门及时将相关信息发送给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一并解决,实现信息互通、业务联动,有效防止少数企业借注销逃废债权、偷逃税收、逃废员工薪酬等问题。注重破产案件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组建专业破产审判庭,构建完整破产审判机制,更为专业、高效处理破产案件。注重破产管理人培养,明确管理人职责范围,完善管理人业务培训、选任、薪酬等制度,强化考核监督,建设高素质管理人团队。

  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对城乡公共文化的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花亚伟认为,要持续促进城乡公共文化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花亚伟建议,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可以将未达标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县域补短板强弱项项目中,继续通过督导、考核、暗访等形式,推动落实最新修订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鼓励各地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循序渐进,开展“艺术乡村”建设。

  同时,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深化和完善“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鼓励村干部、新乡贤、乡村文化能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继续开展“文化志愿乡村行”活动,挖掘培育一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激发农民参与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文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乡镇文化站综合治理,拓展乡村文化阵地的服务功能,探索政府委托运营整体场馆或部分项目的形式,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设施日常管理运行,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文化阵地提质增效。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赵文静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

  政策倾斜 打造茶旅游目的地

  茶对于国人来说,不仅仅有着重要的养生价值,还有着浓浓的文化情结。作为一名“茶人”,全国人大代表、信阳文新茶叶公司董事长刘文新一直把“茶叶”挂在嘴边,他认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产业的振兴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茶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要扶优扶强国家级龙头茶企,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扶优扶强一批国家级领军茶企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全国近20个省份均种植茶叶,涉及茶农人口8000多万,目前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球面积的61%左右,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居世界第一。”刘文新说,要实现“从产茶大国向产茶强国的转变”,做大做强龙头是关键。

  他建议,要出台政策扶优扶强一批茶产业国家领军茶企。在全国名优茶产地、各大名茶产区,对入选的国家领军茶企制定优惠政策,有的放矢地进行扶优扶强。在茶叶生产加工领域,支持建设先进的工业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加工基地、生产加工车间、生产加工装备,推动茶叶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引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茶叶销售渠道建设方面,支持在域外布局开店形象营销与线上电商渠道销售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同时,建议对国家领军茶企设立茶旅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加强茶旅游资源培育和开发,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在茶旅游开发涉及的土地征用、税收减免等服务项目上给予优惠,并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为茶旅游开发提供政策保障,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富有特色、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茶旅游目的地,把茶区变景区、把茶山变金山、把茶园变公园、把茶农变社员,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发挥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刘文新表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发挥青年主力军的作用,建议国家出台特殊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青年力量返乡回乡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做出贡献。

  他建议,要为青年在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把返乡回乡青年人才和“引进人才”同等对待,享受优惠政策中的有关待遇,帮助解决他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激发青年面向“三农”创业、创新、创富的活力,让青年人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住,安居、安心、安身、安业,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要建立青年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应青年成长、体现青年特点、符合青年发展的“回归”乡村振兴激励机制,积极引导青年回归家乡、建设家乡。针对农村青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工作机制、能力提升、选拔评聘、培训扶持、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完善管理服务、评价考核、流动竞争等制度机制,增强青年对乡村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激发青年人才发展自我、奉献社会的内在动力,让青年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希望,真正享受在农村和在城市工作一个样环境和待遇。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适宜、作用明显的新型青年职业农民队伍,要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把创业青年培训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振兴支撑。”他表示,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去年高校毕业生达870多万人,其中农村户口的毕业生占有很大比例,这批青年是拥有新技术的年轻人,可以发挥其在直播平台和电子商务的乡村网红作用,成为乡村创业的先行者。此外,还可以引导鼓励外出创业成功青年返乡带头组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的农业经营合作主体,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带动农民走新型的农业经营之路。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覃岩峰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

  多方发力 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就业,一直是两会的热门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如何帮助大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认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为高校毕业生发挥才能、服务社会、成就事业、实现梦想提供机会和平台,为稳就业贡献高校力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好于预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民生温度。”谈及就业,马珺表示,“六稳”工作、“六保”任务,就业都摆在首位,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的氛围日渐浓厚,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形成稳就业的强大合力,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这些,都为“十四五”期间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期在高校工作,马珺最关注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她看来,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充分就业的压力长期存在。一方面,新增劳动力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影响着就业岗位的创造和维持,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

  新冠疫情对毕业生就业持续产生影响。疫情直接影响到企业招聘,部分行业的企业甚至关门倒闭破产,企业招聘需求缩减,招聘岗位数量大大减少,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结构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当前招工难与就业难叠加的结构性矛盾仍未缓解,“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现象并存,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还未根本改观。

  毕业生就业心态产生新变化。在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出现了部分高校毕业生 “慢就业”现象。

  高校可从四方面发力稳住就业大局

  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总规模预计909万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再创新高。我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突破70万人,比去年增加4万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如何稳住就业大局?马珺提出四点建议。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对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聚焦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社会急需人才,深化高素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切实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全程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实行就业指导关口前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夯实专业基础,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提高求职能力,实现毕业生更自然、更从容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支持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帮助更多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的学习深造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要把考研指导与辅导融入教育教学始终。在考前指导、经验交流、学习场所保障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精心、更精准的服务。

  以创业带动更加充分就业。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好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培养毕业生敢闯的素质、会创的能力。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

  建设立体化培养体系 输送更多儿科护理人才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专业的细化,护理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培养与建设专科护士队伍成为工作的重点之一。

  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看来,由于儿童的特殊性,儿科具有相对特殊的护理要求,年龄越小对护理的要求更精细,即使是常规的静脉穿刺、头皮静脉输液等操作难度、技术风险都比成人大,对护理人员的人数及其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更高。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发展十分关键,需要建立从基础教育到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培养体系。

  周崇臣认为,结合我国儿科护理人才的现状,可借鉴国际专科护士的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高级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做好儿科优质护理服务资源下沉,帮扶基层护理“量、质”齐增,更加贴近患儿、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他建议在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下探索设置儿科护理方向,压缩高素质应用型儿科护理人才培养周期,订单式培养儿科护士,以适应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政策支持依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等,整合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儿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严格准入,为县乡基层规范培养儿科护理人才。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董艳竹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

  做好黄河自然保护地 优化调整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新时代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说,构建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是保障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河南黄河河道内现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水产种质资源国家级保护区、1个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总面积约为1957平方公里,占两堤之间面积的61%。无论是数量还是占河道面积,河南均为黄河流域省份之最,黄河自然保护地与河道防洪综合治理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河南黄河现有防洪工程和规划防洪占用范围被纳入各类自然保护地,严重影响黄河防洪工程的立项审批,对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工作造成很大影响。”沈开举认为,应协调做好河南黄河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工作,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可以在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时,将河南黄河现有工程管护范围、规划工程占压范围、两岸控导工程连线之间范围调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为新时代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工作留出必要的发展空间。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编辑:王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