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去年河南人才市场分析报告出炉 制造业、教育业用人需求旺盛

2019-02-11 07:40:09来源:中原网
字号  

    中原网讯(记者 鲁燕 张玉东)新的一年,招聘、求职都离不开参照行业“风向标”。昨日,省人才交流中心公布了2018年度河南省公共人才服务机构人才市场分析报告,全省2018年度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社会整体就业局势稳定,市场供求平稳。

    去年提供就业岗位 113.11万个

    全省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240场,组织招聘单位5.44万家,提供就业岗位 113.11万个,现场求职人员94.44万人次,现场和网络共收到求职简历103.56万份,达成意向率为40.52%,同比上涨3.31%。

    制造业、教育业 用人需求旺盛

    制造业、教育业用人需求旺盛,贸易、批发和零售业用人需求降低。

    在我省全年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的形势下,制造业专业技术性人才的用人需求回到首位,企业希望通过升级生产线来减少用工需求,缓解“招工难”的现状,从而减少用人成本,但这只能解决普通工人招聘难的问题,升级产线容易,专业技术人才难寻。因此,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中,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依然旺盛。

    教育行业用人单位数量由去年的第四位上升至今年的第二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教育转型升级,加之二胎政策的放开,民办教育市场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民办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发展潜力巨大,民办教育机构需要大量的一线教育人员,提供岗位数量比去年同期上涨23.73%。

    贸易、批发和零售业用人单位数量由去年的第一位下降至今年的第三位。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省进出口总额虽然保持增长但出现增速减慢,航空港跨境电商业务量也出现了小幅下降,因此我省贸易类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呈小幅下降趋势。传统批发零售行业又面临转型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互联网化人才需求依然强劲,但基础工作劳动者的用人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更多行政事业单位 进入人才市场

    从用人单位性质来看,私营企业仍稳居用人需求第一位,需求占比为72.39%,同比上升3.89%。在各类用人单位中,行政事业单位需求量上涨49.47%,随着我省机构改革的完成,行政事业单位更多进入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满足服务社会寻求更多、更全面的人才支撑。

    三、四线城市提供岗位数和求职人数上升

    根据采集数据,郑州提供岗位数和求职者人数仍稳居全省第一,在GDP破万亿和常住人口破千万的形势下,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仍保持在高位区间。排名靠前的省辖市中,洛阳工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创新氛围浓厚,加之政府不断放宽人才政策,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支持与激励,城市活力不断增强,求职人数较多,岗位竞争性较强。

    定位食品城的漯河,岗位需求排名全省第二,释放出强大的产业动能。漯河的岗位需求也从以往基础性岗位向研发、监测、互联网、数据处理等方向转型。可以看出,随着我省三、四线城市在引才政策、城市环境、周边影响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豫籍学子愿意回来建功立业。

    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比稳步上升

    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学历分布情况看,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中本科学历人才需求量占比同比增加4.97%,连续两年保持增长。博士需求量同比增加45.54%。可以看出,虽然各个季度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占比有所波动,但用人单位依然对高层次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是,中专、高中及以下和无学历要求的岗位需求占比均不同程度下降,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正在不断提升。

    机械类专业人才缺口最大

    从2018年全年用人单位需求人才专业和求职者专业来看,供需双方专业门类排序基本对应。从数量来看,与制造业相关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缺口接近3万人,缺口比例达到29.70%,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专业,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智造”的逐步深入,高端技术人才缺口将继续扩大。教育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用人需求,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以及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缺口都超过1万人。在供需专业前十位中,经济学类专业是唯一供给超过需求的专业门类。

    用人单位对应届生需求提升

    与去年相比,今年全省用人单位对应届生需求量占比同比提升4.33%,涨幅为所有从业经验分类中的第一位。与此对应,工作年限3~5年、6~10年和10年以上从业者的用人需求量均出现下滑。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平稳,而随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出现,更需要优秀的懂技术,懂管理的年轻从业者。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作用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提前化解人才使用中的风险,试图通过长期时间、感情、金钱投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