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守护文化根脉 助力“郑中心”建设——郑州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文艺工作综述

2018-06-13 07:24:58来源:中原网
字号  

  ▲郑州日报版面截图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守护文化根脉 助力“郑中心”建设

  ——郑州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文艺工作综述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历史,什么是沉淀下来最值得自豪的“财富”?灿烂而深厚的中华文化,无疑是令无数中华儿女得到滋养、安栖灵魂、昂首奋斗的力量源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拥有3600年历史的古都郑州,“文化”所凸显出的价值和意义,显得格外生动而清晰。

  保护传承以古兴今

  6月9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举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小学生乐乐手持小铲,在出土郑州代表性文物“双连壶”的那片土地上小心翼翼地进行起了“考古勘探”:“我发掘到一枚小陶片,老师说那是5000多年前郑州先民留下的生活印记,我觉得特别震撼,也特别感动!”

  如今,公众体验考古,走近博物馆了解城市历史、文物知识,已是郑州市民生活的一种常态。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为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郑州全面启动了“四个重点历史文化片区建设”和“生态保遗工程”,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考古工作前置改革,印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郑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

  积极构建中原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打造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示范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在加快国有博物馆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不断延续了城市文脉,促进了文化综合实力的有力提升,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和市情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之路。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6月9日下午,电影《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举行新闻发布会暨首映式上,根据《快乐星球》大IP改编的少儿题材科幻电影《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定档6月16日至18日全国点映,6月30日将在全国院线同时上映。

  有着“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之称的儿童科幻电视剧《快乐星球》五部255集,从2004年至今,每次播出都会带来一波收视高峰,而它的标签,正是“郑州制造”——《快乐星球》就是众多“郑州制造”中的一个缩影。

  在车流不息的嵩山路上,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静静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在这里,不仅有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展示、制作表演,还有收藏培训、动手操作、产品自选服务等功能,集中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其中,登封窑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郑州颇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布艺、泥塑、木雕、玉雕等非遗类型,也是郑州文化产业大军中的一员。

  郑州文化产业最近的一次集体亮相,是在今年5月于深圳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郑州展馆处处彰显着“文化+”赋能新业态的特色和亮点,全面生动展示了新时代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成果。

  文化成果人人共享

  曾几何时,一场演出、一部电影都会引来“一票难求”的局面,如今,覆盖全市的社区图书馆、文化中心遍地开花,惠民演出令观众目不暇接。

  “文化扶贫”工作也在精准扎实地推进中,目前全市248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使文化扶贫真正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有温暖。

  有了文化场馆,文化活动的开展更为便捷。郑州文化馆开办的“群星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公益讲堂”使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全市已建成104个图书馆分馆,为更好满足群众读书需求提供了有效补充。

  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思路,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采购1000场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进学校、进工厂、进乡村、进社区任务圆满完成;邀请国家京剧院团来我市开展高雅艺术走基层活动,大型红色经典剧目《红灯记》成功演出,让市民可以近距离享受到高层次的表演艺术,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发展。

  郑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开展15年来,已累计邀请全国及省内外文化名人、专家学者1000余人次,举办读书讲坛、读者见面会、签名售书会等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群众以千万计,“书香郑州”芳香四溢。

  文化让郑州诗意更浓魅力四射

  几天前,300年前的“网红”玩具、郑州非遗项目“猴加官”在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再次大放异彩,中原文化丰厚灿烂的美名再次远扬;

  郑州博物馆展出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十余天,接待观众超过3万人;

  百里之遥的嵩山之坳,《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今年迎来了演出的第12个年头,作为国内最好的实景演出之一,海内外观众已习惯在演出季的傍晚时分看到这部有着“中国创意城市·城市文化名片”之誉的力作;

  阿富汗文物展

  而在郑州的任何一个小区,社区模特队、合唱团早已是人们身边熟悉的风景——在郑州,“文化”化为一部作品、一支歌,或者是一次展览、一场演出,悄悄融入千万市民的生活里、化在心灵中。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厚清晰的城市文化形象,展现出郑州这座城市强大的吸引力。

  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城市根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先后对加强文物保护作出多次重要批示指示,提出许多富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思想和论断,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文物领域的具体体现,为新时期文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是我们党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强音。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郑州地处“天地之中”,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近万处,可移动文物近15万件(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郑州考古占4项,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个项目中郑州占5个,上世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3项;“十二五”全国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中,郑州占4处。

  商城遗址

  “近年来,我市注重强化文物保护在中原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等国家战略中担负起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责任,坚持以文物保护工程为牵引,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具体来说,就是在注重加强学术研究、全面挖掘和阐释郑州地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加强保护规划先行及考古前置改革,从源头遏制建设性破坏风险。

  记者了解到,我市先后成立了郑州古都学会、郑州嵩山文化研究会、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设立了郑州嵩山文明研究基金,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成立学术委员会,紧紧围绕郑州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确定研究计划和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申报、重大课题定向委托等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智力资源,不仅使郑州地区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得到全面挖掘和阐释,也扩大了社会对郑州文化底蕴的认知和认可。

  与此同时,我市极为重视区域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在新城区建设中,坚持做到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夯实规划编制经费基础,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文化遗产保护,把丰厚资源转化为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感受,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增进广大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正是郑州文物工作者一直关注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围绕这个重点,2017年初我市提出了“通过生态遗址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土遗址保护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即“生态保遗”工程。2017年至2020年,计划投资近百亿、市财政奖补22亿,建设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80多处5万多亩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在郑州市境内将形成中心城区、城市发展区和城郊地区三个圈层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带,免费向公众开放,增强市民随时领略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环境改善、文化熏陶、品质提升的获得感。

  大河村遗址公园

  目前,苑陵故城遗址公园、京襄城遗址公园、刘禹锡公园、李商隐公园、尚岗杨遗址公园等已经建成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生态保遗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郑州模式”,得到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的充分肯定,《中国文物报》整版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列强反响,西安等地先后前来调研学习。

  普通市民与文物的亲密接触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博物馆。目前,我市现有各类博物馆32家,各类馆藏文物1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2.5万余件。令人期待的是,投资15亿的郑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进展顺利;陈展面积7万多平方米、投资5.3亿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已主体封顶;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规划设计工作正在进行;郑州大运河遗产博物馆一期工程已完成项目主体一层浇筑,二期工程即将启动。规划800亩的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一期提升完成的大河村博物馆已重新对外开放,二期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加快实施。

  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要求,我市还研究出台了《郑州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该《办法》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明确规定,市财政每年计划拿出3000万元,按照年度考核评估奖补细则,对全年绩效考核优秀的非国有博物馆在建设、提升、运营等方面进行奖励扶持。

  “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首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亚太地区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市保护研讨会”“商周青铜器和金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牙璋学术研讨会”“中国古都学研究高峰论坛”……一个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郑召开,《大运河传奇(郑州段)》《考古中华河南篇:穿越三千年的大河村》等专题片的拍摄,《天地之中·嵩山》《郑州大运河》《郑州市文物地图集》《郑州文化遗产》《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三)》《文明之光:古都郑州探索与研究》等一批书籍的出版,郑州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艺精品:百花齐放春满园

  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豫剧《斗笠县令》《都市阳光》,大型科幻儿童电视剧《快乐星球》,连年举办的中国(郑州)国际街舞大赛……提到这些闪亮的郑州城市文化名片,即使没有“目睹”,人们也会有所“耳闻”。

  作为全国最大的地方戏剧种,豫剧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河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优秀文化、振兴地方戏曲,郑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今年1月5日印发出台了《郑州市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大力实施戏曲精品剧目创作工程、剧本创作扶持工程、戏曲文化惠民工程、戏曲人才培养工程、戏曲普及推广工程等五大工程,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在剧目创作方面,我市始终把繁荣艺术创作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统筹传统文化和现实主义两方面题材,深度挖掘商都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中原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艺术创作生产的组织引导,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加强艺术创作,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名片。

  其中,现代豫剧《都市阳光》,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河南省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郑州市豫剧院联合荥阳市文广新局联合拍摄的戏曲电影《王宝钏》还获得加拿大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戏剧片奖和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优秀戏曲片。

  新剧目打造上,现代豫剧《朝阳城》进入初步排演,将于2018年12月底前正式首演。努力将该剧打造成《朝阳沟》后又一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题材豫剧力作。大型舞剧《精忠报国》也正式创排,将于12月底前进行舞剧首演。

  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在文化惠民方面,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情暖新春”“绿色周末”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使得郑州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格外丰富。“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演出自2011年开始实施以来,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惠”的原则,共计演出14000场,投入资金1.05亿万元,受益群众2450万人次。

  2017年郑州市作为河南省“戏曲进校园”工作试点城市,全面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 活动覆盖了全市143所中小学校;2018年融合了戏曲、非遗、群艺,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绿色周末”“情暖新春”“新年音乐会”等品牌文化活动以普及高雅艺术为宗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节庆期间组织优秀民族器乐、经典戏剧、声乐作品、交响音乐演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除了郑州市民“吃”上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大餐,郑州的文化交流、精品剧目走向国内外、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的脚步也从未停止:多年来,郑州歌舞剧院等演出团体相继圆满完成文化部组织的赴俄罗斯、白俄罗斯、古巴、厄瓜多尔、日本、智利等国家“欢乐春节”演出任务;今年春节期间,郑州市派出的两支队伍分别赴欧洲(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爱尔兰)、非洲(塞内加尔、加蓬、科特迪瓦)进行文化交流演出26场;此外,郑州美术馆荣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意蕴传承——汉砖拓片”赴新疆巡回展;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晚会”和巡演、赴德国参加中国楚河汉界象棋文化展开幕式演出活动。受文化部委派赴新西兰、斐济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中原文化,在一次次对外交流演出中传播得越来越广、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芳香。

  文化产业:为城市建设再添新功能

  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无论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方特欢乐世界”,还是电影迷们期待的“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无论是百看不厌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还是小朋友热衷的动漫“小樱桃”,郑州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的喜人态势,不仅为郑州乃至全国市民奉上了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增添了新动能,还与郑州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平衡的双翼。

  今年5月18日,郑州市举行2018年第三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二七华侨城、宋城·黄帝千古情项目等16个重大文化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06亿元。

  记者从市委宣传部事业发展处了解到,目前郑州市文化企业数量达到1746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4家,营业收入超亿元文化企业138家,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3.56%,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8%。近期出台的《郑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中提出,设立2亿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2018年度,郑州市谋划推进了57个市县两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1913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281亿元。”事业发展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不久的将来,郑州文化产业项目遍地开花的蓝图已经绘就:二七区华侨城项目总投资 120亿元,主要建设创意先锋城市公园、欢乐海岸主题公园、海上丝路主题公园等业态;新密市轩辕圣境黄帝故里文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0亿元,主要建设黄帝宫御温泉、乐海水世界、冰雪王国主题乐园等;新郑市宋城·黄帝千古情项目总投资50亿元,主要建设文化演艺表演广场、千古情大剧院、互动体验项目等;中牟县王潮歌“只有”河南主题乐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主要建设“只有”系列演艺主题剧场群及配套设施……可以想见,这些文化项目的落地开花,不仅为郑州百姓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休闲场所,身处全国交通枢纽的郑州,也将迎来更多外地以及来自世界游客的光临。

  拜祖大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化基础设施是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郑州西区规划建设的中央文化区(CCD),与东区中央商务区(CBD)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位处中央文化区的奥体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今年年底就将完工并投入使用。

  郑州是古老而厚重的,灿若星河的文物遗迹、深厚博大的中原文化润物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郑州也是年轻而具有活力的——新时代郑州新的作品、新的文化项目、新的文化产品,都将使郑州的城市文化形象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