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文化 注册登录

最全亚洲文物国博聚首:“文物领域的奥林匹克”了解一下?

2019-05-15 07:00:47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字号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现场(余冠辰 摄)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现场(余冠辰 摄)

  部分外国展品

  泥塑佛坐像

  公元2世纪

  阿富汗哈达达遗址出土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

  该佛像结跏趺坐,施禅定印,通肩袈裟。圆形脸部,杏仁眼,眼睛半闭,似在思考,额头中间施有白毫印。哈达地区在上世纪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很多座佛塔,环绕佛塔四周皆有很多灰泥塑像,这件作品估计原位置是属于佛塔的基座位置。

  彩陶盘

  公元10-11世纪

  亚美尼亚阿尼遗址出土

  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藏

  该釉陶(Faience)盘中央装饰了飞舞的人面神兽,其身后沿着盘子口沿装饰了一圈如柳条般的植物纹,整体流畅且动感强烈。釉陶是古玻璃的前身,釉陶的制作技术源于两河流域,在古埃及发展至顶峰。(图片版权属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

  陶来通

  公元前247年-224年(波斯时期)

  伊朗德黑兰省维利然出土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为砖红色陶胎,表面涂有一层黄褐色化妆土,并装饰有浅棕色图案。来通杯形似喇叭状,部分已经遗失。杯身主体绘有红褐色几何图案。杯子末端是一只长角山羊或羱羊头部,其中一只角已经缺失。山羊(羱羊)的双目雕刻的十分清晰,下方还刻有胡须。来通杯通常呈人形或动物形,但其原型应该是动物的角。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古代伊朗及其它地区已经开始制造陶瓷来通杯。来通杯在帕提亚艺术中很常见,在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均有大量出土。

  灰片岩佛立像

  公元2-3世纪

  犍陀罗国遗址中部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司

  这尊站佛头部带有光环,脸向左偏转。佛像头部长有硕大、平滑的肉髻,头发浓密。佛像的五官深刻,其长长的耳垂和双眼引人注目,双手已经遗失。佛像的脸型介于椭圆到圆形之间,双眉弯曲,形状分明。圆圆的大眼炯炯有神,眼皮上刻有狭长的褶皱;眉间白毫为高浮雕,嘴唇线条分明,鼻唇之间长着弯曲的胡须,下巴光滑。佛陀身着僧袍,双腿隐于僧袍之下,长袍的层层褶皱多以线条的方式体现,是比较典型的古希腊雕塑的表现手法。

  陶扛锹男俑

  公元6世纪

  日本群马县伊势崎市下触出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埴轮见于3世纪后半期到6世纪期间的日本群岛。埴轮种类多样,有屋形埴轮、器具埴轮、人物埴轮、象形埴轮等等。人物埴轮出现于5世纪,6世纪在日本群岛各地得以普及。不同的人物埴轮组合起来,再现了与古坟中墓主人相关的仪式及其生前场景。这位笑容可爱的男子,腰间佩刀,双耳佩戴耳环。为了方便劳动,头发在耳边短短扎起。有人认为该男子是参加仪式的农民代表,也有人认为他是古坟建造者的一员。(東京国立博物館所蔵 Image:TNM Image Archives)

  石雕人像

  公元前四千纪

  沙特塔布克地区

  沙特旅游和国家遗产委员会

  塔布克地区的古代遗存和考古遗迹众多,有岩画、铭文、堡垒、宫殿和古代叙利亚-埃朝圣之路等珍贵遗存。该人像是在打磨的石头表面做浅浮雕,着重勾勒了面部轮廓和五官,人物表情肃穆,非常独特。

  组装画

  公元前3世纪中期

  叙利亚玛丽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一幅由象牙、贝壳、红石灰和片岩交织在一起而组装的画,因为动物祭祀是那个时代在寺庙或庭院举行仪式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两位庆祝者在宗教仪式中准备宰杀一只公羊,将它拍打在地上并转过头。羊已经成熟,可以进行屠宰。不参与屠宰的人可观看。他们紧握的双手表示在祷告。这幅画是玛丽城邦寺庙中发现的众多画作之一。

  石雕象头神伽内什坐像

  公元10世纪

  印度中央邦出土

  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藏

  象头神迦纳什是印度教重要的神袛,同时也是“象头神派”的主神。这位神袛象征了智慧,亦被称作“破障碍之主”。这尊伽内什像年代在公元10世纪左右,具有不少早期象头神造像的特征。他坐在低矮的台座上,长着大象的脑袋和人身,拥有一条粗长的象鼻并留有一根象牙;他的腹部圆鼓突出,双腿粗壮有力,并拥有四条手臂,手中分别持有装有蜜糖的罐子、另一颗象牙以及一只小碗,据说他的断牙是因为他在记录广博仙人口述《摩诃婆罗多》时折断神笔,故而拔下一颗牙齿继续书写而导致的。同时他正在用象鼻享受罐中的蜜糖,这也是早期象头神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香水瓶/油瓶

  公元1-3世纪

  阿联酋迪巴(Dibba)出土

  阿联酋沙迦国家博物馆藏

  在迪巴发现了这种内装油膏或芳香剂的绿色玻璃小瓶。罗马帝国大规模生产这种瓶子并将他们出口到埃及、阿拉伯和印度。这个小香瓶不同寻常的瓶壁厚度表明它可能并非产自罗马帝国,对其玻璃材质的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迪巴的一处疑似仓库的地点,以及附近的一处墓穴发现了一批玻璃珍品,其中就有很多这类厚壁小香瓶。据称在巴林、美索不达米亚塞琉西亚和埃及的几处遗址也发现了类似的厚壁小香瓶。

  部分中国展品

  “四十三年逨”铜鼎

  西周

  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此鼎造型敦厚,方唇折沿,立耳宽厚,略微外撇,宽体垂腹,三蹄足。口沿下饰变形兽面纹,腹部有宽大的波曲纹,足上部饰有浮雕兽面。纹饰上皆设宽厚的扉棱。铭文31行,共计316字,讲述了功臣逨为答谢王的赏赐,为祭祀亡父制作此鼎的经过。铭文为研究西周册封制度和历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刻辞卜甲

  商代

  河南省安阳市花园庄东地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占卜用的龟甲,多用龟腹甲,也有用背甲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验辞等文字,即为甲骨文。占卜时先钻凿、再火灼。据灼烧之裂纹推测吉凶,决定行止。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15万片左右,对甲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甲骨学。甲骨文释读对中国古代社会史、科技史和古文字学、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曾侯乙”铜尊盘

  战国

  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尊盘由上尊下盘两件器物组成。尊敞口,呈喇叭状,上饰蟠虺镂空花纹。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四只圆雕豹形伏兽攀附其上。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腹、高足皆饰细密的蟠虺纹,其上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四龙之间各有一圆雕式蟠龙,首伏于口沿,与盘腹蟠虺纹相互呼应。尊盘铸造工艺复杂,采用了陶范法、失蜡法、钎焊、铆接等多种工艺精工制作而成,全器造型优美,纹饰繁复。尊和盘上均有铭文,显示其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合称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

  错金银龙纹铜方案

  战国

  197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方案周身饰错金银花纹,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致、巧夺天工。由底座、龙凤和框架三部分组成,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单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其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此外,四条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是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

  明嘉靖内府录副写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元年(1403)至六年(1408)解缙等奉敕编纂的大型类书,全书共22877卷,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它汇集了明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现仅有约400册星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单位。此卷2272至2274,为“模”字韵“湖”字一册。国家图书馆原藏“湖”字两册,此册恰为中间部分,可使内容前后相缀。原藏海外,2009年回归。

  斗彩勾莲纹开光粉彩诗句花卉纹瓶

  清代

  故宫博物院藏

  瓶颈部两侧各凸雕一红蝠衔玉磬式耳,口部与下部以斗彩缠枝花为饰,腹部为八面瓜棱状,其中四面以粉彩分别绘牡丹、芍药、梅花、莲花,另四面分别用楷、行、隶、篆体书乾隆御题诗各一首。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以斗彩和粉彩分别作局部装饰合制于一器,属乾隆时期新创工艺。其工艺精湛,图文并茂,融诗书画于一体,为彩瓷中的翘楚。

  焦秉贞《耕织图》册页

  清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桑蚕和农耕。焦秉贞奉康熙旨,依楼璹《耕织图》样,用西洋画法绘制了耕、织图各二十三张后,康熙皇帝亲自为其作序作诗,命刻板印发。《耕织图》是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农桑劳作过程的一大创举,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是解读中国农业史、纺织史、艺术史的珍贵文献。

编辑:zynews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