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文化 注册登录

华语电影2017年大盘点:激情赢票房 温情赢人心

2018-01-11 09:06:20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一念无明》剧照

  2017年的电影总票房首次突破500亿大关,是一个不得不令人侧目的电影年份。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前五名的票房总和就达到了122亿,占国产总票房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单单一部《战狼2》就承揽了全年总票房的十分之一。但是,这并不是说今年的优秀影片少,相反,这是一个各种类型片都有机会浮出水面并获得关注的一年,只是,票房与电影质量并非成绝对正比。我们先来看一下被票房冷落的两部好片。

  商业片的人文努力

  时至秋冬,段奕宏主演的两部影片《暴雪将至》和《引爆者》相继上映。两部影片的命运非常类似:高口碑与低票房。

  两片都是完成度极高的犯罪题材剧情片。悬疑的设计、节奏的掌控、摄影的考究、表演的精准度都属上乘。同时,两部影片都不约而同地观照了底层人、边缘人的生存境遇。《引爆者》的赵旭东是一个勤恳小心的矿山炮工,无端被卷入多派煤矿势力的利益争夺而身陷泥潭般的险境,躲避和挣扎,都无法摆脱被追杀的命运,绝望之下,原本懦弱的他被逼成为奋力一搏的孤胆英雄。《暴雪将至》的余国伟则有着工厂保卫科长的社会身份,然而,依然是个小人物。他心怀进入体制的梦想,却遭遇他无法承受的时代变革,下岗大潮中,他不甘心地奋力挣扎,结果愈发失控,最终从一个抓捕者变成被捕者。余国伟的身上有着鲜明的集体时代烙印,他的个人价值都被绑定在职业赋予他的社会身份上,一旦失却这身份,他的存在感就无从着落,以致癫狂。这是一代人的悲剧。

  两部影片都有着刚硬、生冷、落魄的基调,通篇缺少暖色,女性的人设都是功能性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无论从场景设定、影像色调还是氛围营造上,都是令人感到压抑的阴郁。极端写实的风格,把捧着爆米花的观众一再拉入彻骨的黑暗现实中。没有神勇无敌的英雄,也没有搞笑和大团圆,只有赤裸裸的严酷,与观众对警匪片的期望相去甚远——这大概是这两部制作精良的犯罪类型片票房遇冷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尽管票房不佳,但青年导演将人文关怀融入类型电影从而为商业与艺术的结合所作出的努力,却值得赞赏和尊敬。

  另一部犯罪题材的剧情片《绣春刀2:修罗战场》却赢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作为一部纯阳刚的古装片,《绣春刀2:修罗战场》并不是以打斗场面为主,也不是单纯讲一个侦破故事,而是通过对案件的抽丝剥茧,杂糅凶杀与悬念,来展示人性多面性的类武侠片。紧张的节奏配以干净利落的剪辑,高级的悬念配以漂亮的武打,唯美的画风与冷酷的算计厮杀相结合,再加上一众明星丝丝入扣的表演,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家庭伦理片的细腻与饱满

  钟情香港电影的观众们,对其横冲直撞的市井元气是再熟悉不过的。无论是大砍大杀的古惑仔,还是孤胆英雄般的正义警察,抑或是无厘头影片里的包租公傻大姐,港片里的社会各阶层都似乎有着使用不尽的虎虎生机。而香港老导演也的确还在延续以往香港类型片的风格和创作思路,但总是有种强弩之末力不从心之感。比如,今年的香港警匪片依然量大,《非凡任务》《侠盗联盟》《杀破狼·贪狼》《破局》直至年末上映的《追龙》,都延续了香港传统警匪片的主题和风格,不仅打斗追击,而且在现实的残酷性和情节的复杂性上,都算是升级版的警匪片,却难以再续港片往日的票房辉煌。

  然而,在众多的恩怨情仇打打杀杀中,来自香港的《一念无明》和《相爱相亲》则以其细腻温暖的笔触,让人们的心重新沉浸在切肤可感的亲情里。

  《相爱相亲》是部让很多观众从头哭到尾的家庭伦理片。该片围绕迁坟展开了种种现实中的琐碎矛盾和代际冲突,三代女性在彼此的情感碰撞中,最终找寻到了自己的心灵位置。实际上,迁坟之旅就是一个心灵回归之旅。已然中年的张艾嘉,本色出演了情绪不稳定的中年妇女,在一系列的试图掌控却无力回天的家庭琐事里,她执念,焦躁,横冲直撞地对抗一切事。让她沉静下来温柔下来的是一直陪在身边、情感从未改变的丈夫。纷杂的事务中,蓦然回首,才发现爱一直在身边,从未走远过,迷失的是自己的心。这个故事讲述得没有那么完美,却有十足的打动人的能力。这大概是女导演特有的功力吧?

  就像许鞍华拍出《桃姐》你会真心觉得好,但并不意外一样,张艾嘉能拿出这样的好片子也一样在情理之中。她们的经验和历练摆在那里呢。令人意外的是2017年另一部沉稳细腻的家庭伦理片《一念无明》,该片导演黄进是个1988年生于香港的年轻人。影片重点描摹了父子之间的微妙情感,以及两代人艰难的内心成长。患有躁郁症的儿子(余文乐饰)和父亲(曾志伟饰),是关系一向疏离的父子,偏偏被挤压在一间乱七八糟连转身都困难的小屋子里,这样的距离令彼此都无所适从。父亲对儿子的态度,从戒备、客气、逃避,到心疼、补偿,最终父子二人相拥而坐,在四面高墙一样的社会环境中,相互温暖。

  这是一个由琐事组成的家庭伦理故事,同时也观照了这个特殊人群的现实境遇。难得的是,影片没有谴责周遭人群对躁郁症病人的戒备和歧视,只是平实地展现他们的艰难处境。躁郁症的历史成因,社会对精神病的态度,都通过细小的事件来展现。影片没有大场景,却能让观众在逼仄的空间里看到真实的香港。整部作品既有个体也有社会,既有冰冷的现实,也有细腻如刀尖的亲情。影片不急不缓,铺排有序,洗练而又准确,琐碎而又饱满。

  两则寓言故事

  台湾导演陈玉勋的《健忘村》是又一部被忽视的个性影片。该片以贺岁片的面目进入市场,实际上却是一部以怪诞的风格讲述的充满辛辣讽刺的寓言。冲着看贺岁的人不能接受这么严肃的主题,而喜欢思考的观众却又被贺岁面具所蒙骗,而生生地错过了这部思想性极强的影片。陈玉勋是台湾资深文艺片导演,看过《热带鱼》《爱情来了》等片的影迷们都熟悉陈导独特的冷幽默风格。可惜,许多资深影迷甚至都不知道2017年还有这样一部神作存在,票房惨淡,令人扼腕。

  2017年年底热映、口碑两极的陈凯歌导演影片《妖猫传》则是另一则华丽的寓言。此片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魔幻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以空海和尚与诗人白居易共同追索唐玄宗和杨贵妃之“爱情”真相为故事线,将盛唐美景、爱情传奇与幻术、谎言、复仇和真相相勾连,寓意繁复,美学奇诡,票房成绩也不俗。

  社会问题片的朴素与厚度

  社会问题片《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沉稳端庄的黑白摄影,将彼时的田园之美绝好地展现出来,直接把观众拉回到上世纪40年代,彼时外面炮火连天,山间农场则人烟稀少,唯雾色流动。看似静谧和谐,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却没有一刻停止。

  这是一部大胆剖析国民性的影片,虽然是几十年前的故事,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感。丁务源这样上下游走的圆滑人物,存在于封建王朝的官场和宫廷,存在于民国时期的任何一个小地方,而当今的人们对此类物种也并不陌生。

  作为改编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影像风格和节奏处理上,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作所描写的世界。较之于原著,影片里增加了两个女性角色:三姨太和佟小姐。更加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丁务源善于周旋、上下关系都如鱼得水的性格更加充分地得以展现,同时也更丰满地表现了中国式人情。当然,范伟的表演功不可没,他拿捏到位的表演对丁务源的刻画入木三分。其他演员也各司其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充分展现了个性。

  《嘉年华》则是不折不扣的反映当今社会现象的社会问题片。虐童、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性侵等事件,成为一个个令人愤慨的社会热点,而《嘉年华》就取材于真实的海南性侵事件。对幼女的性侵事件本身固然令人发指,但影片没有把笔墨放在对肇事者的谴责上,而是重点描摹了被侵犯的两个少女的家庭——细腻地剖析了当事少女的家庭背景,以及事发后所有关联人的反应。其中一个被害少女父母的态度很具有代表性:拿钱,私了,用补偿金去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原因是:“告了他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且孩子的名誉也会受损,不如拿钱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来得实惠。”看了本片,观众会进一步了解很多没有暴露的性侵案件未被揭露的真实原因。目睹性侵案的少女服务员是另一个重要的发展线——黑户,底层,缺少家庭温暖,无法掌控的命运,为谋生身不由己地出卖身体……这些都是此类社会问题得以发生的原因。可以说,性侵案只是一个由头,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种底层女性的生活才是该片关注的重点。该片朴素冷静,平实得有如纪录片。没有煽情,没有声讨,没有起伏跌宕的高潮,却将另一种生活的残酷揭出来给人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青春片形态万千各自怀旧

  青春片一直是受市场欢迎的类型片。青春二字链接着爱情、友情、梦想、懵懂、怀恋等一切美好的语汇。今年的青春片产量颇丰,可圈可点的不在少数,《八月》《闪光少女》《乘风破浪》《缝纫机乐队》《少年巴比伦》等都是有着独特个性的青春题材片。

  《缝纫机乐队》是网红出身的大鹏的第二部大电影。影片描摹的重点不是爱情,而是青春梦想。男主角大鹏是一个困于名利的中年男,在以逐利为目的的一次摇滚之旅中,年轻人对梦想的执念和无畏唤起了他被生活淹没的摇滚情怀。影片以喜剧作为包装引人入场,但许多人看完,都为影片里浓烈的青春情怀而热泪盈眶。这部影片让人对大鹏肃然起敬,一改对他固有的无厘头印象。

  《乘风破浪》是作家出身的韩寒的第二部大电影,这部有点魔幻意味的青春片,极好地刻画了一个混混的青春懵懂和对爱情的热血赤诚。影片的怀旧感不在于场景静物等对上世纪末的时代还原,而在于对古典式浪漫爱情的歌颂。该片编剧奇巧,风格欢快,摄影精致,剪辑干净洗练。从青涩的《后会无期》到这部《乘风破浪》,韩寒已经迅速成长,变成非常会用电影语言讲好故事的真正导演了。

  《少年巴比伦》改编自路内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男主角路小路(董子健饰)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工厂的学徒。他所在的戴城糖精厂是那所县城最大的工厂。路小路的青春没有设立在常规青春片的校园里,也不在我们所熟悉的古惑仔似的街头,而是一个距离当代年轻人的认知很遥远的集体工厂里。男主角没有梦想,没有激情,看起来吊儿郎当,但他的青春爱情一样炙热可感。如此陌生化的场景设定和形象设定,是令许多青年观众无所适从的一个原因,所以该片的口碑和票房并不如人意。

  《八月》的故事也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国有企业,制片厂的职工纷纷下岗,铁饭碗被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都受到改革的冲击,而少年小雷就这样在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

  音乐青春片《闪光少女》则直接对准了当代的二次元群体,用轻快幽默的调子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毫无心理障碍轻松追逐梦想的特质。他们异想天开,无所禁忌,想干就干,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理想画像,虽然略显夸张,但对年轻人却发挥了良好的励志功能,是一部青春感时代感极强的影片。

  通过上述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年轻导演都在怀旧,他们不约而同地将触角伸向刚刚过去的时代,那些承载着他们年少记忆的时代。而老导演冯小刚也在怀念属于他那一代的青春,《芳华》的青春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同样是一个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原本莺歌燕舞的文工团被解散,美好的芳华七零八落。冯小刚把重心放在人物被时代所裹挟的命运,这使得影片所呈现的时代芳华有了别样的质感和分量。

  主旋律片风格各异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作为献礼片,《建军大业》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众多偶像型明星捆绑在一起的光芒都不敌一部《战狼2》。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片《战狼2》收官时达到了56.8亿的惊人票房,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命运,除了影片本身的精良制作,该票房更得益于爱国元素对百姓的吸引,可以预见,主旋律和类型片的结合,将越来越成为流行趋势。

  与这部纯阳刚的影片相对,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则是一部以阴柔取胜的主旋律片。该片沉稳细腻地塑造了身处于中国南方的抗日青年群像,影片在纵横两个维度上都承载了太多内容,三条线索交织并行,地下抗日的形象代表众多,但却没有失却细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背景下,不仅弘扬了抗日青年的舍生取义,也通过爱情、友情和细致可感的亲情展现了层次丰富的人性。小人物的命运没有喧宾夺主,大主题又没有淹没生命个体,因而值得人们反复回味。

  纪录片和类纪录片制造票房新神话

  2017年华语电影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纪录片及类纪录片第一次集体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二十二》这样一部看起来沉闷冷峻的纪录片,居然能获得1亿7千万票房,我觉得这是观众给“真诚”二字的一个奖励。《二十二》以所剩不多的慰安妇作为记录对象,对生命的尊重、对苦难的拥抱态度,使得这部原本立意于慰安妇口述历史的纪录片,最终成为对老人们现有生存状态的忠实呈现。

  《我的诗篇》以六个底层打工者为记录对象,他们漂泊于异乡,为生存而挣扎,但残酷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们内心的诗意,他们一边在轰鸣的流水线上作业,一边在内心构筑着自己的诗歌世界。正如网友对此片的评语:“这是一部关于平凡世界与非凡诗意的故事,蕴含着对陌生人最深切的祝福。”

  《冈仁波齐》和《七十七天》都是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的故事片,但却有着纪录片的质感。尤其是《冈仁波齐》,一众当地的非职业演员,本色表演他们为期一年的磕长头朝圣的经历。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煽情段落,甚至很少对白,一众人风餐露宿地默默前行,虔诚而执着,过程中有新生也有死亡,一年似乎就是一个轮回。观众为这种丝毫不张扬的信念所感动,因而,这部“闷片”得到了导演张扬本人都感到意外的口碑和票房。

  《七十七天》也发生在西藏,也是关于行走、关于执念的故事。与《冈仁波齐》一村人结伴同行不同的是,这完全是一个人的旅行。独自旅行需要抗拒的不仅有自然的严酷,更要对抗内心的孤独。

  两部小众的影片票房双双过亿,这真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除却影片里所表现的对信念的执着,我想,陌生化的场景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冈仁波齐》中大远景所表现的山川壮丽,《七十七天》中水陆一体有如幻境的无人区,都是在生活经验中难得一见的奇观。《重返·狼群》的魅力也有类似的因素。

  新生代导演出手不凡

  2017年的华语电影界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现了众多陌生的导演名字。执导《八月》的张大磊,执导《暴雪将至》的董越,执导《闪光少女》的王冉,执导《少年巴比伦》的相国强,执导《猪太郎的夏天》的宋灏霖,执导《七十七天》的赵汉唐,执导《二十二》的郭柯,执导《嘉年华》的文晏,执导《一念无明》的黄进等等,对观众来说都是比较新鲜的导演面孔,其中第一次执导长故事片的导演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些有着蓬勃创作激情的青年导演出手不凡,在叙事上的深思熟虑让他们普遍获得了傲人的成绩。黄进凭《一念无明》获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文晏凭《嘉年华》获得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张大磊凭《八月》获得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王冉的《闪光少女》获得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猪太郎的夏天》获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雷米奖剧情类-白金奖;相国强凭《少年巴比伦》获得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凭处女作《暴雪将至》杀入电影市场的董越,获得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赵汉唐的处女作《七十七天》获2017中加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的最佳影片荣誉。

  这些青年导演凭着对生活独到的观察与思考,凭着初升朝阳般喷薄的创作激情,给华语影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让人们对华语电影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

编辑:徐珂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