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关注中原网>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注册登录

“电梯劝烟猝死案”终审判决来了,给郑州中院点个赞!

2018-01-24 18:17:30来源:中原网
字号  

  谁都不会想到,在电梯里仅仅几句劝烟的话,会让自己“摊上大事”。引起广泛热议的“电梯劝烟猝死案”,如今终于有了定论!

  2018年1月23日,备受全国关注的“电梯劝烟猝死案”在河南省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驻经开区综合审判庭二审公开宣判。判决结果如下:撤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驳回死者家属田女士的诉讼请求,并由田女士承担一二审共计1.4万余元的诉讼费用,本案此判为最终判决。

  乍看这个判决结果,让人有点摸不清头脑。究竟是劝阻吸烟者死了,还是被劝阻吸烟者死了?既然人都死了,为什么还要让家属承担诉讼费用,而对方却并不用承担责任,也不用赔钱?难道郑州中院的这个法官脑袋进水了?说好的“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先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2017年5月2日,身为医生的杨欢(化名)从家里出门,上了电梯后发现一名老人在电梯内抽烟。出于职业敏感,他上前劝阻老人不要抽烟,但由于老人不听劝阻、情绪比较激动,于是双方引发语言争执,随后老人突发心脏病去世。于是,“多管闲事”的杨欢就被要求赔偿几十万、被“威胁我下跪道歉”,最后被老人家属告上法庭,要求赔偿40余万元。

  2017年9月4日,郑州金水区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老人在电梯内抽烟导致双方发生语言争执,老人猝死,这个结果是杨欢未能预料到的,杨欢的行为与老人死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因老人确实是在与杨欢发生言语争执后猝死,因而根据公平原则酌定杨欢向老人家属补偿1.5万元。

  按道理说,杨欢只是劝阻老人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也并未发生人身攻击、辱骂行为,被判补偿家属1.5万元有点冤。但没想到杨欢还没表示反对、提出上诉,老人的家属却又不干了,对判决结果明显不服,继而提起了上诉。好吧,二审判决结果出来了,杨欢对电梯吸烟老人的死亡不用任何承担责任,也不用赔钱,就连诉全部的讼费用也要让死者家属来承担。

  事情的经过大致就是这样。我不再说死者家属“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也不再说公共场合吸烟到底有多大的危害。因为,我本人就曾对法院判决案例提出过诸多的质疑,也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烟民”。今天,我要做的就是给郑州中院的法官点赞,就是要说这个终审判决结果所具有的意义。

  很久很久以来,人们对法官是存有疑虑且极其不愿打官司的,因为原本希望的公平裁决却往往会变成一种长久难消的痛伤。尤其是当“道德绑架”“舆论绑架”已经俨然霍乱了法律原则之时,人们就对法院乃至法官产生了更多的看法,原来他们也不晓得什么叫司法尊严、法律底线、公平正义。

  就拿平常的交通事故来说吧。我们经常会听到“我被撞了”“人都死了”的说辞,交通警察也往往会依附于这样的说辞而做出似乎比较公正的处理,那就是“车撞人负全责”,无论对方是否违规、是否践踏了规则。你若是不服,到了法院以后得到的判决也往往难以摆脱“人道”的因素,而且还要加上精神赔偿等等之类的东西。否则,为什么行人闯红灯过马路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为什么电动车在快车道横行直撞依然肆无忌惮?

  过去的几年,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国人无情和冷漠”的话题。是中国人原本没有古道热肠、善良和爱心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社会上善心帮人遭遇恶报的事件太多,而中国的法律又输掉了规范秩序的功能、维护正义的尊严,继而动摇了人们正常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颠覆了人们曾经坚守的正确价值观念,所以才会出现那些“老人倒了无人敢扶、坏人出现无人敢管”的痛心事件。

  正义如果迟迟得不到伸张,越来越多的人就会由此而丧失对法律的新任和敬畏;法院判决如果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因素裹挟,就必然会使法治丧失对社会秩序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依法治国”绝不是挂在墙上的一句口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不是一句调侃的诳语。我们应当庆幸郑州中院的法官没有受到舆论的干扰、没有参杂柔性的因素,非常标准地依据法律精神做出了终审判决。

  “电梯劝烟猝死案”既涉及社会公德,也涉及法律原则。如果让正当行使劝阻吸烟权利的公民承担补偿责任,则必然会挫伤公民依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积极性,影响到大家今后的挺身而出,既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也违悖了立法宗旨。

  正如郑州中院的负责人所说,“每一起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案件,都是一堂全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本案要告诉大家的是,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对这种合法正当行为,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和保护,司法审判永远是社会正能量的守护者。”

  一个在法治引导下的文明的社会,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做好事者噤若寒蝉、让违规者大行其道。我想,这就是“电梯劝烟猝死案”终审判决所带来的“风向标”式的意义、所起到的“警示性”的效果吧。(李吉明)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