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河南新闻
注册登录

河南驻马店:30万存款“变”保险 储户坚称被“忽悠”

2014-12-17 19:07:22来源:消费日报网
字号  

  消费日报网讯 (王辉)12月11日中午11时许,有市民爆料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驻马店市分行驿城区支行被人堵门,无法正常营业。本网闻讯赶往事发现场了解情况。

  

  储户:六年定存变保险 老太怒堵银行门

  在邮储银行驿城区支行,本网看到该网点的5个柜台窗口均被人用大厅内的座椅、黑板和指示牌等物品叠放堵死,无法营业。一位年约60多岁的老太太正神情激动的和银行工作人员理论着什么。

  随后,在攀谈中本网得知,这位老太太就是这次“堵门事件”的主角。原来,老太太名叫杨金花,2008年11月30日独自一人前来该银行网店,打算将手头的30万元钱存成五年定期,结果却稀里糊涂地买了什么6年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直到6年后取钱时,才发现存折上面的30万竟不翼而飞,一问才被告知说是当时买的是保险,钱早已经转给保险公司了。

  杨老太太回忆说:“当时我一进门,就迎上来一个银行的工作人员,热情地问我办啥业务。我说想把30万存成5年定期。接着她劝我说存定期利息太低,才3厘多,她们银行有一种理财产品,收益能达到6厘2,不过要存六年,六年内钱都不能动。我一个老年人啥也不懂,当时想着反正都是存银行,只要安全,肯定是哪个收益高选哪个。所以看也没看就稀里糊涂地在一份合同上签了字。”

  

  说着,老太太拿出一张破旧的名片:“这就是当时那个人给我的名片,为了让我相信,她还在上面写上了承诺给我的收益。”本网看到已经皱巴巴的名片上面赫然印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驻马店市分行 理财经理 张芳玲,而在名片右下方,有黑色水笔书写的“6.2”的字样。

  杨老太太的大女儿苗女士表示,按照当时理财经理承诺的6厘2的收益,六年下来,仅利息就将近15万。可是她母亲来取钱时,却被告知所购买的保险收益一共只有4万多块钱,比银行同期的定期存款还少许多。这样的结果让她们家人无法接受,可找银行讨说法,又没人搭理,无奈之下只好做出了“堵门”的冲动之举。

  

  中国人寿:不怪老人 在规定利率框架内解决

  据了解,杨老太太稀里糊涂“被购买”的保险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分红型国寿鸿富两全保险。对于此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驻马店分公司的付经理表示,由于该险种的收益由保本收益和分红收益两部分构成,而分红收益又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波动变化,所以谁也没有办法告诉客户准确的固定收益。这是保险公司在培训时一再强调的一点,禁止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夸大产品收益。

  付经理说:“虽然张芳玲不是我们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但我觉得她作为理财经理,也不可能去向储户承诺6.2的收益,况且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一个六年前的口头协议。”

  当本网问及在杨老太太购买该保险之后,保险公司有无电话回访记录,以便确定她是否在被清楚告知保险产品相关风险事宜的情况下,仍然主动同意购买。

  ;

  付经理解释说:“由于当时电话回访只是公司内部的一项完善性的工作,并不作为购买合同是否生效的必备条件,所以并未严格予以要求。这个情况我们经过核查,没有发现杨金花这份保险的电话回访记录。可能因为电话无人接听、停机等种种原因,造成回访不成功。”

  付经理证实,根据杨老太太购买的30万保费的险种,六年到期之后的综合收益为49470元。而按照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计算,30万元在六年后的利息约为67000余元。二者收益相差近两万元。

  对于此事的处理方案,付经理告诉本网:“发生这种事情,我们也不能怪老人。经过请示上级领导,此事可以在银行基准利率框架内协商解决。”

  邮储银行:在不丧失底线的前提下保证储户利益

  邮储银行驿城区支行个人金融部的崔总告诉本网:“代理第三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一项正常业务。而且银行业务管理方面也非常重视对理财人员的培训。一直都是先培训,然后考取相关资格证,持证上岗。”

  而对于杨老太太一事,崔总也表明了邮储银行方面的态度:即按照同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首先保证储户的利益;如果还有其他要求,可以双方坐下来协商解决。总之,既要保障客户权益,有不能丧失底线。

  当问及当时理财经理张芳玲是否为银行员工时,崔总表示:“六年前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目前我们行里没有这个人,应该不是银行的在编人员。但因为当时邮政公司和邮储银行刚刚分家,至于是不是邮政的人,我就不敢确定了。”

  随后,本网从河南邮政驻马店分公司获悉,此事件中的张芳玲确为该公司正式员工,曾于2008年在邮储银行驿城区支行担任理财经理。河南邮政驻马店分公司宣传部门孙主任表示,虽然杨金花的业务确实由张芳玲负责接待办理,但当时她所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银行。现在邮政和邮储银行早已“分家”,都是自负盈亏的单位,所以此事既然涉及到银行的相关业务,理应找邮储银行相关领导协商解决。

  而对于储户杨老太太的说法,当时的理财经理张芳玲也予以了否认。她在接受本网的电话采访中声称:“我在介绍理财产品时都是严格按照保险公司的培训进行的,不可能给她承若任何固定的高收益,更不可能给她写下6.2的书面字据。”

  类似现象频发 老人农民成主要目标

  据悉,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曾多次发文规范银行代理保险销售行为,如规定销售人员应当将保险责任、责任免除、退保费用、保单现金价值、缴费期限、犹豫期等重要事项明确告知客户。“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

  然而,本网调查发现,上述监管部门发布规定多而实地监管少,一些银行采取不正当手段销售保险的行为屡屡发生。

  专家指出,在银行代销的第三方理财产品中,保险的手续费最高可达到保费的5%。据业内人士透露,有些理财经理为了赚取这种高额手续费,刻意偷换概念,混淆存款、理财与保险的差别,以高保障、高收益为诱饵,专门误导认知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缺少金融知识的农村储户。而一旦过了犹豫期,保险合同生效,储户再想退保就将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杨金花老人的30万存款究竟是否在被“忽悠”的情况下买成了保险,我们已经我从得知,追究孰对孰错也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关心的,是杨金花老人30万元的存款收益将如何获得,又将获得多少?

  截至发稿前,此事仍在协商处理当中。后续进展,本网将持续关注!

编辑:袁连贺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
新闻娱乐胡辣汤视频图片微中原我新闻心通桥郑州通房产教育汽车名企旅游县市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