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让见义勇为者安居乐业

2013-11-28 01:23:56 来源: 郑州日报
字号  

    本报讯(记者 李娜)我们身边有些“英雄”,他们做了见义勇为的事情却身体致残,从而生活致贫。对于这些“英雄们”,省政府办公厅昨日转发了省民政厅、教育厅、公安厅等部门共同下发的《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我省将从基本生活、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切实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纳入低保或给予救助

    如果见义勇为的人生活贫困怎么办?按照意见,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要按有关规定及时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符合相关条件的还可申请相应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

    同时,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见义勇为人员所得奖金或奖品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致孤人员,属于城市社会福利机构供养范围的优先安排到福利机构供养,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对致孤儿童,纳入孤儿保障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负伤后先救治后收费

    如果见义勇为的人负伤了,医疗机构要建立绿色通道,坚持“先救治、后收费”。

    见义勇为负伤、致残、死亡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丧葬费和其他相关合理费用,有加害人或责任人的,由加害人或责任人依法承担;有受益人的,受益人应当依法给予适当补偿。如果没有加害人或责任人以及加害人或责任人逃逸或无力承担的,按照有关规定,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属于因工受伤并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按规定符合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费用,由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相关费用不在保险支付范围的或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可通过见义勇为专项基金或见义勇为发生地县(市)区财政予以解决。

    对因负伤造成长期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较重的人员,可通过适当医疗费用减免、城乡医疗救助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致孤儿童的医疗保障,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覆盖范围。

    优先纳入就业援助范围

    如果见义勇为负伤、致残人员不适合在原岗位工作了,用人单位要为其调换适合的工作岗位。对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只要其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优先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帮助其就业、再就业。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要优先办理证照,有关费用依法给予减免。

    本人及子女中高考可加分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子女在高考或者中招的时候,将享受加分政策。

    根据意见,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要将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适龄子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见义勇为人员以及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在高考、中考时,可以享受优待政策:高考时,见义勇为死亡人员子女,按照烈士子女加分的规定执行。见义勇为致残并获得国家级、省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及其子女,在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5分投档,由高等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获得省辖市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及其子女,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由高等学校优先录取。中考时,见义勇为死亡人员子女,按照录取分值10%的标准,降低分数优先录取。获得国家级、省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及其子女报考普通高中时,照顾15分录取;获得省辖市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及其子女,照顾10分录取;获得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人员及其子女,照顾5分录取。

    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对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采用评分排序办法分配保障性住房的,省辖市级以上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获得者参照同级劳模享受加分待遇,其他见义勇为人员作为加分因素予以照顾;采用按申请时间排序办法分配保障性住房的,符合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可优先选房;采用摇号办法分配保障性住房的,符合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单独摇号。

    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要给予优先安排。

    视情形给不同经济补助

    对见义勇为死亡人员,凡符合烈士评定条件的,依法评定为烈士。不符合烈士评定条件,属于因公牺牲情形的,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抚恤;属于视同工伤情形的,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相当于本人40个月工资的遗属特别补助金。不属于上述情形的,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40个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放一次性补助金。

    同时,见义勇为人员有工作单位的,因见义勇为误工、诊疗期间,其工资、奖金、各类福利待遇一律不变。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的,因见义勇为误工、诊疗期间,由行为发生地县级政府按照当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给予经济补助。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