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探访郑州老胡同的生活调调(组图)

2013-06-20 08:56:43 来源: 大河报
字号  

郭天育和他的爱鸟,鸟儿叽叽喳喳声如天籁。

破败的瓦片

废弃的瓦片主人都收集着

(画外音:对郭家人来说,不丢弃,也许是对祖屋和先人最好的交代)

除了少数祖祖辈辈生长在郑州的老市民,大多数这个城市的二代、三代“移民”,一出生就在崭新的楼房里构建记忆,“家”不过是个水泥房子,他们并不了解所谓祖屋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这里有生,有逝,有历史,有故事,甚至有恩怨,有关乎命运的节点。

郭天育指着上房自豪无比:“俺院跟文庙、城隍庙同列管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呢。”

郭天育的三弟郭振玉、堂弟郭玉合和妻子张广华,承担起了对祖屋的修缮养护工作。“房子坏了都是我们自己修。”张广华说,祖屋最大的问题是屋顶遇雨天极易漏水,因为顶上的瓦片全是“老东西”,年久失修,“瓦眼看要掉下来了,都是他们两兄弟上房修,老房子别人不懂咋整,他俩修瓦,我就在下面帮着和泥。”郭玉合说,从第一次上房修瓦开始,废弃、残破的所有瓦片他都保留下来。

“我半片瓦都没丢过,用铁网焊了个笼子收集着。”郭玉合说,这个大概150厘米见方的铁笼如今依然静静地守候在郭家大院门楼西侧的一个角落里。对郭家人来说,不丢弃,也许是现有条件下对祖屋和先人最好的交代。

敞开的院门

外出不锁门方便邻居借东西

(画外音:如今,那出不闭户的时光从书院街的树影斑驳中渐渐过去了)

住惯楼房的你对邻里关系抱有何种意想和期望?住了好几年却连对门是什么人都不知道,但在郭家大院,却是不折不扣充满正能量的“都市传奇”。

“从前他们(老街坊)还没搬走的时候,别说对门了,一条街从东到西全认识。祖宗三代都熟悉的,你说谁还有什么戒心?”张广华说,像下雨天气,要是有人来借伞,“直接就给了”。

郭玉合把这种毫无防备的善意用郭家一种代代相传的朴素价值观来解释:“自己吃了填坑,别人吃了传名。”张广华说,她从结婚进入郭家大院,院子门就没有上过锁,“就为了家里没人的时候,街坊邻居做个饭少个盐、酱油的,能直接来俺家拿,回头见了说一声,这不才叫邻居嘛。不锁门也从来没见丢东西!”

然而,多年前的拆迁大潮过去,书院街上的郭家大院成了硕果仅存的“老院儿”,曾经的“家人”大都搬离,虽然有了新的邻居,但那出不闭户、见谁都要唠两句的时光从书院街的树影斑驳中渐渐过去了。

[作者:见习记者 刘瑶 文图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