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的时间里,郑州连续发生两起街头死亡事件。据媒体报道,11月30日,郑州的一座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在露宿20多天后身亡;12月12日,一名中年男子又死在郑州解放路和二马路交叉口的路边。这些悲剧经媒体报道后,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让善良的人们倍感伤心难过。

" />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网友老李有话说:探索“郑州接连两起农民工冻死街头”事件背后真相

2012-12-16 17:38:13 来源: 中原网
字号  

半个月的时间里,郑州连续发生两起街头死亡事件。据媒体报道,11月30日,郑州的一座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在露宿20多天后身亡;12月12日,一名中年男子又死在郑州解放路和二马路交叉口的路边。这些悲剧经媒体报道后,刺痛了公众的神经,让善良的人们倍感伤心难过。

个别媒体对相关事件的连番累牍,很容易让人提出疑问——“死亡事件发生时,郑州的民政部门和卫生部门在哪?”,人们会认为“救助站和120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是否应对农民工之死负主要责任”。但当我们将所有相关报道进行认真梳理和冷静思考后,就会发现所谓“郑州接连两起农民工冻死街头”的说法实在荒谬,是对那些真心救助农民工兄弟、日夜辛苦工作在街头的救助站人员和120急救人员的一种故意歪曲,是对郑州这座文明城市的一种故意抹黑。

11月30日农民工刘红卫在立交桥下不幸去世时,记者在采访时,有群众明确表示“公交车司机们每天都给该男子拿吃的。怕他冷,有人还给他拿了床被子”,可见该农民工并不是饿死的,更不是冻死的。可是个别舆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硬说刘红卫是被冻死的,利用其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对救助站、120工作人员进行无端指责,给当事人心理造成了极大压力。试想,不管是救助站还是120,他们不分白天夜晚,辛苦工作在郑州的大街小巷,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给那些流浪在外的困难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嘛!难道他们会对刘红卫的死熟视无睹,冷漠对待?无可否认,刘红卫的不幸去世是个悲剧,它反映出整个社会救助制度出现了问题,因为根据我国的救助管理办法,农民工不属于救助对象,而且如果被救助者本人不同意,救助站不能强制实施救助。这明显是救助制度存在问题和缺陷,却让无辜的人们承担责任,这岂是公平?

12月12日晚,有网友发微博称,郑州又有一农民工被冻死在立交桥下。虽经证实是中原区一位58岁患有严重疾病的市民因找不到家而死亡,但舆论已经不再关心这个事实,不再关注我国的救治制度等关键问题,而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这样其实是对社会不公、政府不公,也是对逝去人员的不公。更有甚者,为了吸引眼球,不惜用“农民工”、“冻死”等鲜明字眼将这两起悲剧关联起来,对政府、对日夜奔走忙碌的救助人员,大肆进行口诛笔伐,试想,你如果是救助群体中的一员,一方面为了及时救助流浪人员而无暇照顾家人,另一方面却要面对势如潮涌的无理指责,其心灵所受煎熬是无法想象的,他们也是人,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人,遇到委屈他们也会伤心流泪。

如果仅是一个旁观者,我们可以就自己的想法随意发表意见,但是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利用我们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去帮助、救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俗话说的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希望那些“说得好”的人,也能“做得好”,也能用你们的实际行动,真正的去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让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作者:网友:老李有话说  编辑:王静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