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沙家浜》背后的传奇:毛泽东提修改意见定剧名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3 11:28:00   来源:解放军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1939年10月,“江抗”西撤后,在常熟阳澄湖后方医院留下的部分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合影。

  经典的形成——

  从沪剧《芦荡火种》到京剧《沙家浜》

  1957年建军30周年前夕,为了歌颂和纪念当年的伤病员依靠人民群众,养伤阳澄湖畔坚持敌后抗战的历史,当时的伤病员之一,曾任新四军18旅旅长、解放军第20军首任军长的刘飞将军应《红旗飘飘》编辑部之约,在莫干山疗养地抱病口述,由夫人朱一、秘书高松记录整理,写成了长篇回忆录《火种》。1961年,刘飞将《火种》中的有关章节取名为《阳澄湖畔》,相继发表在上海的《萌芽》和南京的《雨花》杂志上,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而同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在淮海战役战场采访过刘飞的军旅作家崔左夫历经两个多月采访,也根据这段历史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1959年,崔左夫的老战友,上海沪剧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陈荣兰带着编剧文牧来到部队寻找反映江南新四军在艰苦环境下的抗日传奇剧素材,听说了崔左夫尚未发表的《血染着的姓名》后他兴奋不已,遂将其带回上海。由文牧以此稿为基础,改编成沪剧剧本,定名为《碧水红旗》。

  后来,陈荣兰和文牧得知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就是那36个伤病员的其中一员和领导人,便将剧本送去征求意见。尽管刘飞当时身患重病,他仍然坚持认真地听夫人朱一念完剧本,并拿出了自己的回忆录《火种》让二人作参考。两篇反映同一段历史的作品在此出现了交集。

  陈荣兰和文牧回去后,对照《火种》对剧本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并将剧名改为《芦荡火种》。不久,送刘飞审阅。看过修改后的剧本,刘飞非常满意,亲自安排剧组到由“江抗”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部队体验生活,感受官兵的战斗情怀,探寻那段历史的痕迹,使剧作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至此,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情节脉络和人物基本形成。

  由于舞台艺术和剧情设计的需要,剧组将36名伤员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隐蔽在芦苇荡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改成了茶馆老板娘阿庆嫂掩护18个伤员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使其实现了艺术超越现实的升华和加工。

  改编后的《芦荡火种》在上海甫一公演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剧本又进行了3次修改,修改后的《芦荡火种》成为当时上海沪剧团建团历史上连续演出时间最长、上座率最高的一个剧目。

  看到沪剧《芦荡火种》的巨大成功,1964年1月22日,文化部特地安排剧组进京演出,此次演出受到刘少奇、李先念、薄一波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随后,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京剧。几经修改,终获得成功。

  1964年7月23日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与剧团的编导和演职人员进行了座谈。

  毛泽东在肯定《芦荡火种》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就剧本的进一步修改提了几点意见:兵的音乐形象不饱满;后面要正面打进去,现在后面是闹剧,戏是两截;改起来不困难,不改,就这样演也可以,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因为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就这样,剧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并最终于1965年3月重新公演。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京剧《沙家浜》。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沙家浜》剧本的改编及广泛演出,无形中将以36个伤病员为骨干建立起来的新“江抗”这一带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