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沙家浜》背后的传奇:毛泽东提修改意见定剧名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3 11:28:00   来源:解放军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1964年7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北京京剧院《芦荡 火种》剧组演员。

  陈小平 本报特约记者 司伟宽 本报记者 张书恒  

  作为一部红色经典,《沙家浜》当年可谓妇孺皆知,传唱不衰。然而,这个红色经典故事的生活原型是谁?作品是如何创作诞生的?当年的那支老部队现在何处?

  走进历史,穿越时空,我们与您一起探寻……

  经典的原型——

  36名伤病员养伤阳澄湖畔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寒冬,36名伤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啊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这首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歌曲是新四军6师18旅52团的团歌。

  1939年5月,新四军一支队6团团长叶飞根据支队司令员陈毅的命令,带领部队冲破日、伪军的封锁和国民党军队的限制,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从苏南茅山根据地出发东进,经无锡、苏州、常熟、太仓等地,直到上海近郊嘉定、青浦地区。

  东进途中,部队沿途袭击日伪军,炸毁敌占火车站和敌营房据点,切断铁路和电线,伏击敌运输车队等,不但给了日伪军沉重的打击,更是扩大了我党和新四军的影响,部队很快从1000余人发展到5000余人。

  东进部队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为此,国民党第三战区不断向新四军施压,频频挑起冲突。为顾全大局,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西撤,向苏北发展。

  由于天气炎热,且部队机动过程中战斗频繁,新四军西撤时在阳澄湖畔的常熟县一带组建了后方医院,先后留下了刘飞、夏光、黄烽、吴立夏等36名伤病员。

  在这些伤病员中,刘飞的职务最高,是“江抗”总指挥部的政治部主任,伤势也是最重的。敌人的一颗子弹打进了他的肺部。虽经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伤口没有进一步恶化,但一咳就吐血。

  这些伤病员在刘飞的领导下,依靠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在芦苇荡里一边医治伤病,一边与日、伪、顽军周旋。

  在艰苦复杂的斗争形势下,后方医院不得不经常转移。每到一个村庄,伤病员就被分散安置到群众家里,农家的食堂、厨房、甚至是牛棚、猪圈、柴草垛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经常是门板一架就是病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室。

  很多时候,伤病员只能躺在小木船里。如果遇到敌人扫荡,长时间被围困在芦苇荡里,就只能以芦根、鸡头米和小鱼小虾螃蟹等充饥。

  常熟县委、苏州县委和当地群众常常冒着危险,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为伤病员送来食品、药品和衣物,帮助他们躲过敌人的一次次搜捕。

  在此过程中,伤病员们与当地人民群众结下了浓浓的鱼水深情,留下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9年10月,随着伤病的渐渐痊愈,他们接到了以伤病员为主体重建部队、坚持原地斗争的命令。

  一个多月后的11月6日,以这批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常熟唐市附近的一个村庄成立,夏光担任司令员,带领部队继续在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坚持抗战。

  1940年2月8日,正是农历大年初一。部队在驻地——阳澄湖畔的阳沟溇与前来偷袭的日军展开激战,毙伤包括指挥官斋藤在内的日军数十名。不久,部队就发展到了400多人。

  这时,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受新四军军部的派遣,率因病重到上海治疗的刘飞等人到常熟领导苏南东路地区的抗战,并逐步建立了苏常太和澄锡虞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很快就发展到了3000余人。1941年2月,这支新发展壮大起来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