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独家责任:六位老人筹建烈士纪念馆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11-18 10:25:34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朱清安老人

  榆林革命先烈纪念碑奠基仪式,是榆林乡唯一一个即将开工建设的烈士纪念场所。

  

  核心提示

  朱清安,河南省“革命老区乡镇”许昌县榆林乡人,2008年开始,他和其他5位老人奔走千里,搜寻散落在民间的各种革命故事,并四处“化缘”筹建革命教育基地,他们想发挥“余热”,建立一座革命先烈纪念馆,为大家展现曾经的英雄人物及事迹,教育后人。老人们的壮举在当地引起了一片叫好之声,但也有人认为,榆林乡作为河南省命名的革命老区乡镇,建立烈士纪念馆应该是政府的职能,老人们的草根行为背后,凸显的是政府某些职能部门行政行为的缺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宝贵的资源可能会被埋没,不仅失去了教育青少年的珍贵资料,也对不起先烈在天之灵”

  11月11日,许昌,雨雪交加。

  许昌县榆林乡一中一角,一条横幅悬挂在两棵树之间,随风摆动。前方,是一个四五米见方的大坑,横幅上写着“榆林革命先烈纪念碑奠基仪式”,依稀还能够呈现出几天前这里的热闹景象。那天,锣鼓喧天,人头攒动,数百人聚集于此庆祝榆林乡的一个历史时刻——榆林革命先烈纪念碑奠基仪式,榆林乡唯一一个即将开工建设的烈士纪念场所。

  纪念碑只是规划建设的一部分,还将建设一个展厅,展示榆林籍贯或者与其有关的革命先烈的资料图片等。与其他纪念馆的建设不一样,这不是政府行为,而是6个榆林老人筹资建立的,朱清安就是6位筹建老人中的一个。

  朱清安曾任榆林乡副乡长,退休10余年,现任榆林乡关工委主任,经常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到周边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他说,平时他在组织老同志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发现青少年对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缺乏深刻认识。于是,他想到榆林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曾涌现出刘昭平、萧朝(晁国庆)、李明灿等一大批革命烈士,这些烈士的英勇事迹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资源,是教育青少年的生动教材。

  榆林乡位于许昌县西南一角,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党的地下工作者到这个偏僻的三县交汇处播下革命的种子,1926年,中共豫中地区特委,曾以婚礼为名,在榆林乡河沿周村周纪五家召开了郑州至信阳铁路段各县党的代表会议,会后组建了第一个“许昌西南乡农民协会”,购买枪支,建立农民武装。在革命思潮的感召下,榆林乡一批热血男儿、有志之士从这里走向革命的征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可能会被埋没。这样不仅失去了教育青少年的珍贵资料,也对不起革命先烈在天之灵。”朱清安说。2008年11月的一次聚会上,朱清安产生了建立革命教育基地的想法。

  “为挖掘材料,我们几乎跑遍了榆林乡的所有村子”

  最终确定建立革命教育基地是源于2008年底,河南省民政厅命名榆林乡为“革命老区乡镇”。

  朱清安和刘玉亭首先得知这个消息,他们和其他4位退休老干部商议:“我们趁身子骨还硬朗,应该把革命老区的革命事迹挖掘、整理出来,让这些成为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题材。”

  两人的提议深受大家赞同。从当年12月起,他们便踏上了寻找榆林乡革命烈士、军人英勇事迹的征程。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朱清安说,他们6人平均年龄73岁,其中年龄最大的赵林广已经84岁,最小的也有72岁。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多次跑到许昌市、许昌县仔细查阅《许昌市志》《许昌县志》和很多文史资料。这期间,他们找到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时期为革命献身的13位烈士的资料。

  “为挖掘材料,我们几乎跑遍了榆林乡的所有村子。”朱清安说,有时为找知情人,他们还不得不到外地去。他们几人曾多次到周边的尚集镇、苏桥镇了解情况。

  今年3月,朱清安在漯河市得知,榆林89岁的老革命和跟林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八年抗日战争,他打了七年。老人在榆林乡和阁村居住。第二天,他们就赶到和阁村,找到了这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多次立功的老军人,从他那里了解了很多革命事迹。

  老人们的脚步穿梭于榆林乡的每寸土地,不断寻找知情人,了解有关革命烈士和军人的英勇事迹,并进行详细记录。

  “我们大都是骑自行车来回跑。”朱清安说,一年来,他们几人跑过的路加起来少说也有几千里。经过近半年的实地探寻和查阅文史资料,一沓沓记满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榆林乡几十名革命烈士和军人热血壮举的手稿被整理成册。

  “现在整理成册的《革命先驱溯源》已经过了我们5次修改。”朱清安说,稿子是他们中退休的老教师朱清治主笔写的,几人的记录手稿摞起来有十几厘米厚。

  “现在我们掌握的榆林乡革命老区革命英雄事迹,绝对是第一手材料。”朱清安满脸骄傲地说。

  “当知道我们6人要建烈士纪念碑时,很多人都说是好事,但也有人说是‘瞎折腾’”

  尽管朱清安筹建革命先烈纪念馆的提议得到了其他5位老干部的一致认同,可做起来并非易事。他们的想法首先遭到了家人的反对。

  “你净瞎操心,都七八十岁的人了还建什么碑。”刘玉亭的想法遭到了子女的反对。他的子女劝他,工作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何必再去找苦吃。

  朱清治的子女同样反对。女儿问他:“爸,你是缺吃还是缺穿?”

  “我不缺吃也不缺穿。”

  “啥都不缺,你还不好好享你的清福,操这个心干啥?”

  女儿的话让朱清治有点儿不高兴。

  他反问女儿:“你知道抗日战争时咱榆林乡牺牲了多少人吗?”

  女儿没好气地回答:“不知道。”

  “就是因为很多人都像你一样不知道,我们才要建烈士纪念碑。”朱清治狠狠地将了女儿一军。

  其他几位老人也都面临家人反对的压力,但这阻挡不了他们建烈士纪念碑的想法和行动。

  “当知道我们6人要建烈士纪念碑时,很多人都说是好事,但也有人说是‘瞎折腾’。”朱清安说,“你说我们一大把年纪了,图啥名?图啥利?不就是想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筹建革命先烈纪念馆这样动则几十万的工程,并不应该由民间来承担,而是政府的职责”

  摆在朱清安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是——资金从哪里来?6位老人每人捐出了200元钱,并印制了“告全乡同胞书”。

  2009年6月13日,烈日炎炎。老人们手持“告全乡同胞书”站在烈日下,向来自乡机关、各行政村的200多名党员干部大声宣读。

  朱清安说,自己以前最厌烦求人办事,但为了建成革命纪念馆,他决定求人,他找到了以前的同事、朋友、熟人,希望能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榆林乡每个行政村,他们都去拜访,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他们的想法,动员大家捐款。

  近一年时间,老人们跑遍了全乡30个行政村和各中小学进行广泛宣传,希望乡亲们增砖添瓦,贡献一份力量。

  老人们的努力也获得了积极的回应,在成都建筑学院上学的朱超为他们设计了图纸;有人免费为他们做了工程预算;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榆林籍人士纷纷回话,表示愿意为家乡筹建烈士纪念碑出力……

  老人们募集到了9万多元资金。

  朱清安等6位老人筹建革命纪念馆,是镇子上近段时间最大的一则新闻,“那绝对是个造福子孙,功在千秋的好事”,镇上的人对朱清安的做法评价极高。

  而也有人对此产生质疑,一位居民说:“‘革命老区乡镇’是河南省政府授予当地政府的荣誉,每个人都应该为之自豪,但是筹建革命先烈纪念馆这样动则几十万的工程,并不应该由民间来承担,而是政府的职责。”

  而在朱清安看来,此次筹建虽完全属于民间行为,但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根据规划预算,纪念碑和展厅总共需要20多万元,目前只筹集了9万多元,仅够建纪念碑的费用,“资金缺口还有一半多。”

  风雪突然加剧,远处已经模糊,看着记者登上汽车,老人伫立在风雪中,一直目送着我们……

  (编辑 任晓峰)

( 作者: 晚报首席记者 张锡磊 晚报记者 王战龙 文/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